第三节 痈

《中医外科学》书籍目录

是气血为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内痈”与“外痈”之分。内痈生在脏腑,外痈生在体表。本节只讲述外痈。

痈是指发生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灵枢·痈疽》云:“痈者,其上皮薄以泽。此其候也。……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本病的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肿胀范围多在6—9cm,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多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筋伤骨,也不会造成陷证。由于发病部位不同,本病有许多名称,生于颈部的,称颈痈;生于腋下的,称腋痈;生于脐部的,称脐痈;生于胯腹的,称胯腹痈;生于委中穴的,称委中毒。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颈痈

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特点是初起局部皮色不变,肿胀,疼痛,灼热,肿块边界不清。

[病因病机]

多因外感风温夹痰热或肝胃火毒夹痰热侵袭少阳阳明之络,蕴结于颈侧而发;亦有因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疖肿等感染毒邪而诱发者。

[诊断]

多见于儿童。常生于颈部两侧,但颌下、耳后、颏下等处也可发生。

初起患部结块,形如鸡卵,白肿,灼热,疼痛,活动度不大。约经7一10天,如不消散,即欲成脓,此时结块处皮色发红,肿势高突,疼痛加剧如鸡啄米样,按之中软而有波动感。溃后流脓黄白稠厚,肿消痛减,约10天左右愈合。

本病多伴有轻重不同的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口干便秘尿赤等。

[鉴别诊断]

一、痄腮多发于腮部,常双侧发病;色白漫肿,酸胀少痛;不会化脓,7—10天消退;有传染性。

二、娶核本病为慢性颈部淋巴结炎。虽多由头面疮、口腔感染等疾病引起,但结核肿形较小,推之活动;一般不会化脓;无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内治法

(一)风热痰毒颈侧或耳下、缺盆处白肿、热、痛,疼痛牵引肩部及上臂,肿块形如鸡卵,活动度差;伴恶寒发热,头痛,咳嗽;舌质淡红,苔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外感风热痰毒之邪,蕴结于颈侧,阻于少阳、阳明之络,气血运行受阻而成肿块;风热犯表而有恶寒发热、头痛;风邪犯肺,故有咳嗽;舌质淡红、苔黄、脉浮数为风热表证之象。

治法:祛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牛蒡解肌汤加减。肿块坚硬,加玄参赤芍花粉清热消肿。

(二)肝胃火毒颈部白肿(或红肿)、热、痛,肿势散漫,连及前颈、后项或耳下,硬结疼痛;伴高热,口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分析:肝胃火毒挟痰上攻,循经蕴结于颈部,故肿势散漫,硬结疼痛;内热炽盛,故高热,口渴欲饮;阳明热甚于内,故口渴,高热烦躁,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均为痰热火毒炽盛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消肿。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若红肿硬结甚,加生地赤芍花粉清热消肿;高热抽搐钩藤清肝熄风;脓成则切开排脓,用九一丹八二丹药线引流,外盖金黄膏红油膏。脓尽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预防与调摄]

1.积极治疗原发病。

2.饮食宜清淡,忌食鱼腥、辛辣、炙博之品。

腋痈

腋痈是指生在腋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夹肢痈”。其特点是腋下肿胀热痛,皮色不变,伴恶寒发热,上肢活动不利。相当于西医的腋下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其他部位疮疡毒邪循经流窜所致;或因肝脾血热兼恚怒气郁,致腋窝邪毒蕴结,气血瘀滞而成。

[诊断]

初起腋窝部多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同时上肢活动不利,伴恶寒发热、纳差。若肿痛日增,寒热不退,经重0—14天肿块中央变软,皮色转红,按之波动感明显,溃后脓出稠厚,肿消痛止,容易收敛。如溃后流脓不尽,肿势不退,多因溃口太小,或因溃口位置偏高,引起袋脓,以致引流不畅,影响愈合,甚或导致瘘管形成。

[鉴别诊断]

腋疽初起结块推之可动,疼痛不甚,化脓需3个月;溃破后脓水稀薄夹有败絮样物质,收口缓慢;一般无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肝郁痰火腋窝肿胀、疼痛,上肢活动不利;伴发热,心烦,头痛,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辨证分析:肝郁气滞,郁久化火,气郁痰火之邪阻滞腋窝经络,气滞血瘀而成痈;热毒蕴结,经络不利,故上肢活动不利;痰火内蕴,故发热,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痰火之象。

治法:清肝解郁,解毒消肿。

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如呼吸不利,加瓜蒌枳壳宽胸理气。

二、外治法

参照“颈痈”。脓成切开时刀法宜循经直开,低位引流。脓尽可掺生肌散,外盖生肌玉红膏,并加盖棉垫,紧压疮口,以加速愈合。

[预防与调摄]

参照“颈痈”。

胯腹痈

胯腹痈是指生在胯腹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古代称为“跨马痈”。其特点是结块肿痛,皮色不变,步行困难。相当于西医的腹股沟急性淋巴结炎

[病因病机]

多因下肢、阴部破损,外染毒邪循经而继发;或因湿热内蕴,气滞挟痰凝结而成。

[诊断]

发病者多有下肢、阴部破伤史。

初起在胯腹部有一结块,形如鸡卵,肿胀发热,皮色不变,疼痛明显,患侧步行困难,伴恶寒发热等症状。如肿块增大,皮色转红,持续跳痛,伴有恶寒发热、大便秘结等症状,此为化脓之象。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湿热蕴结胯腹部结块肿痛,患肢拘急;伴恶寒发热、口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蕴结于胯腹部,经络阻滞,气血不畅,故有结块、肿痛;湿热泛溢,故发热、口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数为湿热壅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

二、外治法

参照“颈痈”。

委中毒

委中毒是发生在胭窝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医宗金鉴·委中毒》云:“木硬肿痛、微红、屈伸艰难。……缓则筋缩而成废疾。”其特点是胭窝部木硬疼痛,皮色不红,小腿届伸不利,愈后可有短期屈曲难伸。相当于西医的胭窝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病因病机]

多因湿热下注,流于脉络所致;或因患肢溃破、足跟皲裂、冻疮溃烂、足癣湿疹等感染毒邪.以致湿热蕴阻,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

[诊断]

初起委中穴处木硬疼痛,皮色不变或微红,形成肿块则患肢小腿屈伸困难,行动不便。

伴恶寒发热、纳差等症状。如肿痛加剧,身热不退,约2—3周后则欲成脓。溃破后2周左右而愈。

脓成后切口过小或位置偏高,或任其自溃,脓出不畅,则影响疮口收敛。

疮口愈合后,患肢仍屈曲难伸者,经功能锻炼后,约2—3个月可恢复正常。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湿热蕴阻委中穴处木硬肿痛,小腿屈曲难伸;伴发热,口干纳差;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数。

辨证分析:湿热之邪下注,蕴阻于胭窝,致经脉阻塞,气血凝滞,故硬肿木痛;邪毒阻滞经络,以致经络不利,故屈伸不利;湿热内蕴,故发热,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数均为湿热蕴阻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消肿。

方药: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湿热重者,加革藓、生苡仁清热利湿;脓成者,加炙山甲皂角刺消毒排脓。

二、外治法参照“颈痈”。脓成宜切开排脓,刀口位置应在胭窝中央折纹偏下方。

[预防与调摄]

参照“颈痈”。

脐痈

脐痈是指生于脐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本病多见于初生婴儿。多因结扎、剪断脐带,或在包扎处理时感染毒邪而发病。也可由于脐部的先天性畸形卵黄管残留症或脐尿管闭合不全而继发感染邪毒引起。其特点是初起脐部微肿,渐大如瓜,脓稠无臭则易愈,脓水臭秽则成漏。

[病因病机]

因先天不足,脐部发育不全,复因心脾湿热,火毒注入小肠,结聚脐中,以致血凝毒滞而成。亦可因脐中出水,复因搔抓染毒而引起。

[诊断]

发病前有脐部湿疮史,或有脐孔排出尿液或粪便史。

初起脐部微痛微肿,渐渐肿大如瓜,皮色或红或白,触之疼痛。成脓时伴发热、口干等全身症状。溃后脓出稠厚而无臭味者容易收口。

如溃后脓出臭秽,或夹有粪汁,创口久不收口,脐孔部胬肉高突,脐孔正中下方有条索状硬结,则已形成脐漏。

辅助检查:对久不收口的患者,可做瘘管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湿热火毒脐中肿胀,皮色红,疼痛;伴发热,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湿热毒邪蕴结于脐中,致毒滞血瘀,故肿胀疼痛;湿热蕴久化火,故全身发热,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湿热火毒之象,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黄连解毒汤四苓散加减。

(二)气虚挟湿创口经久不敛,脐孔部胬肉高突,中心有漏管,脓出臭秽;伴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差,大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分析:由于病久致脾气虚弱,气血亏虚,故疮口久不愈合;气虚则运化无力,水湿内停,湿滞成毒,蕴结而生胬肉、漏管;面色萎黄、肢软乏力、纳差、便溏均为脾胃虚弱之征。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四君子汤黄连鱼腥草解毒利湿。

二、外治法

初起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外敷;溃后用红油膏青黛膏掺九一丹外敷;脓尽改用白玉膏掺生肌散。

形成脐漏者,可插入七三丹药线或白降丹药捻,化管提脓。必要时可行瘘管切除术及修补术。

[预防与调摄]

1.积极治疗脐部先天性疾病。

2.经常用75%酒精擦洗脐孔,保持脐部清洁、干燥。

[结语]

痈相当于西医的体表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其临床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

红肿疼痛,肿胀范围6—9en,发病迅速,易肿,易敛,多伴有全身症状,预后较佳。根据

病位的不同,有颈痈、腋痈、脐痈,胯腹痛和委中毒等。颈痈风热痰毒证,治宜祛风清热、

化痰消肿,方用牛蒡解肌汤加减;肝胃火毒证,治宜清热解毒、化痰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

加减。腋痈肝郁痰火证,治宜清肝解郁、解毒消肿,方用柴胡清肝汤加减。胯腹痈湿热壅结

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方用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委中毒湿热蕴阻证,治宜清

热利湿、和营消肿,方用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脐痈湿热火毒证,治宜清热利湿、解毒

消肿,方用黄连解毒汤四苓散加减;气虚挟湿证,治宜健脾益气,方用四君子汤加味。外

治依一般阳证疮疡分期施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外科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外科学》书籍目录
  1. 《中医外科学》
  2. 《针灸素难要旨》
  3. 《外科学总论》
  4. 《证治准绳·疡医》
  5. 痈(俗名病藕包。)《证治准绳·疡医》
  6. 《幼幼新书》
  7. 痈草《新修本草》
  8. 《中医词典》
  9. 痈瘥后重发候《诸病源候论》
  10. 《自我调养巧治病》
  11. 痈疮《中医词典》
  12. 《中医名词词典》
  13. 痈疮候《诸病源候论》
  14. 《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5. 痈大臭烂《奇效简便良方》
  16. 硬肿症《中医儿科学》
  17. 痈毒肿疖(幼幼汇集 下)《古今医统大全》
  18. 硬物瘾()〔HT〕死《洗冤集录》
  19. 痈毒肿疖第九十三问《婴童百问》
  20. 硬皮病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21. 痈发背大便不通候《诸病源候论》
  22. 硬皮病或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23. 痈发背恶肉不尽候《诸病源候论》
  24. 硬皮病《自我调养巧治病》
  25. 痈发背后下利候《诸病源候论》
  26. 硬皮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7. 痈发背候《诸病源候论》
  28. 硬皮病《皮肤性病学》
  29. 痈发背兼嗽候《诸病源候论》
  30. 硬脑膜外脓肿《耳鼻咽喉外科学》
  31. 痈发背渴候《诸病源候论》

《中医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