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辨病与辨证

《中医外科学》书籍目录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每一疾病都有各自的病名,如有头疽、红丝疗、蛇串疮等,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其发病原因、病机变化与转归、预后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临床应先辨病,明确诊断。但同一疾病在发病不同阶段,或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其临床症状迥异,治法也不相同,故在辨病基础上尚需辨证。

辨病就是辨识具体的疾病,辨病的目的在于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并与相关疾病鉴别诊断。如局部红肿热痛是阳证疮疡的共同特征,而是局部光软无头,结块范围多在6—9咖左右,易脓,易溃,易敛,一般不会造成陷证。有头疽初起即在肿块上有粟米状脓头,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范围常超过gOn,难脓,难溃,常可合并内陷。肉瘿与石瘿均为瘿,但前者是良性肿瘤,后者是恶性肿瘤,其转归预后绝然不同,必须及早分明。所以,在外科领域中,辨病尤为重要。

辨证是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四诊来收集与疾病有关的临床资料,然后依据八纲辨证、脏象学说、病邪学说、经络学说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对其病变的病因病位、病变机理、功能状态及演变趋势等作出综合性的评定,从而得出一个证的概念。外科疾病多有局部症状及体征,因此辨证不仅要辨全身症状,还要辨局部症状。如流痰发病缓慢,局部不红不热,化脓也迟,溃后脓稀薄如痰,不易收口,以阳证阴证来辨属阴证疮疡。但结合全身症状来辨,病的后期,如见日渐消瘦,精神萎顿,面色无华,形体畏寒心悸失眠,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或虚大者,属气血两亏证;如见午后潮热夜间盗汗,口燥咽干,食欲减退,或咳嗽,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阴虚火旺证。又如脱疽,根据疾病发展和临床表现特点,临床上常分为寒湿阻络证、血脉瘀阻证、湿热毒盛证、热毒伤阴证和气血两虚证。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外科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外科学》书籍目录
  1. 辨病与辨证《中医外科学》
  2. 辨病被忽视的根源《中医疾病预测》
  3. 辨病与潜病《中医疾病预测》
  4. 辨病《幼科铁镜》
  5. 辨病源《白喉条辨》
  6. 辨鬓疽额疽论《疡科心得集》
  7. 辨病治病疑难说《目经大成》
  8. 辨别孕病《妇科心法要诀》
  9.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10. 辨别孕病《医宗金鉴》
  11. 辨不可汗病脉证篇《医宗金鉴》
  12. 辨别小儿病症之虚实《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3. 辨不可汗病篇存疑《医宗金鉴》
  14. 辨表证虚实《痘疹心法要诀》
  15. 辨不可吐《伤寒论》
  16. 辨表证虚实《医宗金鉴》
  17. 辨不可吐病脉证篇《医宗金鉴》
  18. 辨表里不可执《诊脉三十二辨》
  19.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20. 辨臂痈鱼肚发论《疡科心得集》
  21. 辨不可下病脉证篇《医宗金鉴》
  22. 辨鼻渊鼻痔鼻衄论《疡科心得集》
  23. 辨不可下病篇存疑《医宗金鉴》
  24. 辨鼻色《医学摘粹》
  25. 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脉证并治篇《医宗金鉴》
  26. 辨暴发赤肿疼过用寒凉下元虚冷又用参桂补养下元壮健云翳锢蔽不退当用何药论《眼科阐微》
  27. 辨缠喉风虚实不同及小儿马脾风论《疡科心得集》
  28. 辨斑疹《中医词典》
  29. 辨肠风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0. 辨斑疹《温热论》
  31. 辨肠风脏毒论《疡科心得集》

《中医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