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子痰
子痰是发生于附皋部,属于疮痨性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中医文献称肾漏、穿囊漏。其特点是患病的附睾有慢性肿块,最后化脓破溃,溃破后脓液稀薄如痰,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易成窦道,经久不愈。相当于西医的附睾结核。
[病因病机]
因肝肾亏损,脉络空虚,浊痰乘虚下注,结于肾子;或阴虚内热,虚火上炎,灼津为痰,阻于经络,痰瘀互结而成。浊痰日久,郁而化热,热胜肉腐化脓。若脓水淋漓日久,而脓乃气血所化,故又可出现气阴两虚证候,甚则阴损及阳,而出现肾阳不足的表现。
[诊断]
子痰好发于中青年,以20—40岁居多。初萨自觉阴囊坠胀,附睾尾部有不规则的局限性结节,质硬,触痛明显,结节常与阴囊皮肤粘连。病程发展,可形成慢性冷性脓肿,溃破后脓液清稀,或带豆腐渣样絮状物,腥味较浓,易形成长期不愈合的阴囊部窦道。输精管增厚变硬,有多处硬结,成串珠状。常有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倦怠,腰酸,食少,或肢冷畏寒,面色光白等全身症状。
辅助检查:尿常规检查可有红、白细胞及脓细胞。红细胞沉降率多增高。脓液涂片可找到结核杆菌,脓液培养有结核杆菌生长。
[鉴别诊断]
一、非特异性附皋炎常为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的并发症。附皋增大,有硬结,但为单个性硬结,输精管虽有增粗,但无中珠状结节的特征,阴囊皮肤无窦道形成。
二、淋菌性附睾炎有淋病史,附睾肿胀疼痛,排尿涩痛或灼热痛,尿道分泌物较多,涂片可查出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无附皋硬结与窦道。
三、附皋肿瘤附睾尾部发现有实质性肿块,属良性肿瘤者,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属恶性肿瘤者,表面不光滑,结节状,质地硬韧,界限不清。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一)浊痰凝结见于初起硬结期。肾子处酸胀隐痛,附皋硬结,子系呈条索状肿硬;无明显全身症状;苔薄,脉滑。
辨证分析:肝肾亏损,脉络空虚,浊痰乘虚下注,结于肾子,脉络不通,故肾子处酸胀隐痛,附皋硬结,子系呈条索状肿硬;病属初起,仅在局部,故多无全身症状;苔薄、脉滑为浊痰凝结之象。
治法:温经通络,化痰散结。
(二)阴虚内热见于中期成脓期。数月或一年后,肾子坏死化脓,肾子与阴囊皮肤粘连,阴囊红肿疼痛;可伴低热,盗汗,倦怠,颧红,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分析:痰浊日久,郁而化热,热胜肉腐,故肾子坏死化脓;累及阴囊,故见阴囊红肿疼痛;热为阳邪,灼伤阴血,肝肾阴虚,虚热内生,故可伴低热、颧红消瘦、倦怠;虚热迫津外泄,故见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滋阴清热,除湿化痰,佐以透脓解毒。
(三)正虚成漏见于晚期溃后漏管期。脓液穿破阴囊后,流出稀薄脓水,夹有败絮样物质,疮口凹陷,形成瘘管,愈合缓慢,或虽愈合,反复发作,全身虚热不退;病久不愈,甚则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或不育;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分析:气血亏虚,故流出脓水稀薄,夹有败絮样物质,疮口凹陷;血少难以生肌收口,故愈合缓慢,形成漏管;正气既虚,邪气易乘,故或虽愈合,可再复发;血虚阴亏,不能制阳,故全身虚热不退;病久不愈,阴损及阳,温煦失权,鼓动无力.故面色光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或不育;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血少阳虚之象。
治法:补气养血,温补肾阳。
二、外治法
未成脓者,消肿散结,外敷冲和膏,每天1—2次;或用葱归溻肿汤坐浴。已成脓者,切开引流,切开初期选用提毒化腐药制成药线或引流条局部应用,脓毒腐肉排净后再选用生肌药收口。慢性窦道形成者,选用化腐药物制成药线或药条,置人窦道,腐蚀窦道壁,达到腐去新生、促进愈合的目的。
[预防与调摄]
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重视结核病的预防与调理。
2.忌辛辣劫阴食物,适当增加有滋肾养阴的食品,如甲鱼、墨鱼,以及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鸡肉、鲜鱼、牛奶等。
3.活动时用阴囊托将阴囊托起,减轻疼痛。对已经形成慢性窦道者,须经常换药,并注意引流的通畅。
[结语]
子痰相当于西医的附皋结核。其特点为:患病的附皋有慢性肿块,最后化脓破溃,溃破后脓液稀薄如痰,并夹有败絮样物质,易成窦道,经久不愈。主要病机为肝肾亏损,脉络空虚,浊痰凝结。应与非特异性附睾炎、淋菌性附睾炎、附睾肿瘤相鉴别。浊痰凝结证,治宜温经通络、化痰散结,方用阳和汤加减;阴虚内热证,治宜滋阴清热、除湿化痰、透脓解毒,方用滋阴除湿汤合透脓散加减;正虚成漏证,治宜补气养血、温补肾阳,方用先天大造丸加减。

- 子痰《中医外科学》
- 子嗽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子啼《中医词典》
- 子嗽证治《医宗金鉴》
- 子啼《竹林女科证治》
- 子嗽论《妇科秘书》
- 子啼腹内钟鸣证治《医宗金鉴》
- 子嗽论《胎产心法》
- 子啼腹内钟鸣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子嗽《盘珠集胎产症治》
- 子童桑白皮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子嗽《女科指掌》
- 子痛《中医词典》
- 子嗽《竹林女科证治》
- 子午八法《中医词典》
- 子嗽《医述》
- 子午八法《医学入门》
- 子嗽《胎产秘书》
- 子午补泻《中医词典》
- 子嗽《中医词典》
- 子午捣臼《中医词典》
- 子嗽《中医名词词典》
- 子午捣臼、龙虎交战《中医刺灸》
- 子嗣专责男子《竹林女科证治》
- 子午捣臼歌《针灸聚英》
- 子嗣类论列总方《景岳全书》
- 子午二年六气主客图《医门补要》
- 子嗣九十三(附断子法)《丹溪心法》
- 子午法《中医词典》
- 子嗣《金匮钩玄》
- 子午流注《中医名词词典》
《中医外科学》
- 总论
-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 二、中医外科疾病命名与分类释义
- 三、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 四、外科诊法
- 五、外科治法
- 第一章 疮疡
- 第二章 乳房疾病
- 第三章 瘿
- 第四章 瘤
- 第五章 岩
- 第六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 第一节 热疮
- 第二节 蛇串疮
- 第三节 疣
- 第四节 黄水疮
- 第五节 癣
- 第六节 麻风
- 第七节 疥疮
- 第八节 虫咬皮炎
- 第九节 接触性皮炎
- 第十节 湿疮
- 第十一节 天疱疮
- 第十二节 药毒
- 第十三节 瘾疹
- 第十四节 牛皮癣
- 第十五节 风瘙痒
- 第十六节 风热疮
- 第十七节 白疙
- 第十八节 面游风
- 第十九节 粉刺
- 第二十节 酒渣鼻
- 第二十一节 油风
- 第二十二节 猫眼疮
- 第二十三节 瓜藤缠
- 第二十四节 红蝴蝶疮
- 第二十五节 淋病
- 附:非淋菌性尿道炎
- 第二十六节 梅毒
- 第二十七节 尖锐湿疣
- 第七章 肛门直肠疾病
- 第八章 男性前阴病
- 第九章 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