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乳核
乳核是以乳中结核,状如鸡卵,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之能移,不痛,与月经周期无关为主要表现的肿瘤性疾病。好发于20—25岁的青年妇女。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
[病因病机]
由于恼怒伤肝,优思伤脾,导致肝脾两伤,气机阻滞,水湿失运,痰浊内生;或因冲任失调,痰瘀互结于乳房而成。
[诊断]
多见于20—30岁的青年妇女。乳房内出现肿块,常为单发性,或多个在单侧或双侧乳房内出现,乳房各个象限均可发生,而以外上象限较多见。肿块形似丸卵,大小不等,小如黄豆,大如禽蛋,皮色不变,质地坚实,表面光滑,活动度好,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肿块一般无疼痛,少数可有轻微刺痛或胀痛,但与月经无关。肿块一般生长缓慢,可能数年不变,不会溃破。若在妊娠期迅速增大,应考虑恶变的可能。
辅助检查:钼钯乳房摄片可见圆形或卵圆形致密肿块阴影,边缘清楚,有时肿块周围可见一薄层透亮晕,偶见规整粗大的钙化点。B型超声波检查显示肿块均为实质性,边界清楚。
[鉴别诊断]
一、乳岩多见于40—60岁的妇女。乳房肿块质地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边缘不整齐,活动度差,常与皮肤粘连,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二、乳癖多为双侧乳房内发生多个大小不等的条索状、块片状或颗粒状肿块,与皮肤及深部组织无粘连,边界不清,质硬不坚,多伴有乳房胀痛,常与月经周期有关。
[辨证论治]
一、内治法
肝郁痰凝乳房肿块形似丸卵,质地坚实,皮色不变,表面光滑,推之活动,压之不痛;可伴有乳房不适,烦闷急躁,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分析:情志内伤,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气滞痰凝,互结乳络,形成乳房肿块;痰瘀凝结,故肿块质地坚实;肝气郁结,故烦闷急躁,脉弦;冲任失调,故月经不凋。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方药:逍遥散加减。
二、外治法
[其他疗法]
手术疗法不论乳核大小,凡服中药3月无效者,都应及时手术。若术前怀疑肿块有恶变者,在手术切除肿块后行快速冰冻切片,确为恶变者即行乳腺切除术或乳癌根治术。
[预防与调摄]
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虑恼怒。
2.乳罩佩戴不宜过紧。
3.多发性乳核患者术后可配服中药治疗,减少复发。
[结语]
乳核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其特点是:乳中结核,形如鸡卵,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推之能移,不痛,与月经周期无关。应与乳岩早期、乳癖相鉴别。中药治疗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用逍遥散加减;服中药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 乳核《中医外科学》
- 乳核《中医名词词典》
- 乳花《外科十三方考》
- 乳过氧化物酶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乳积《中医词典》
- 乳管内乳头状瘤《普通外科学》
- 乳积《证治准绳·幼科》
- 乳根痈《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 乳积《儿科萃精》
- 乳根痈《中医词典》
- 乳疾《医述》
- 乳根《针灸学》
- 乳疖秘方《华佗神方》
- 乳根《中医词典》
- 乳结《奇效简便良方》
- 乳根《针灸大成》
- 乳结核《中医词典》
- 乳杆菌属《医学微生物学》
- 乳结核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乳疳门主论《疡医大全》
- 乳结核候《诸病源候论》
- 乳疳《中医词典》
- 乳金丹《何氏虚劳心传》
- 乳柑子《证类本草》
- 乳疽《中医名词词典》
- 乳柑子《本草衍义》
- 乳疽《中医词典》
- 乳腐《证类本草》
- 乳疽、乳痈《医宗金鉴》
- 乳腐《食疗本草》
- 乳疽、乳痈《外科心法要诀》
《中医外科学》
- 总论
-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 二、中医外科疾病命名与分类释义
- 三、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 四、外科诊法
- 五、外科治法
- 第一章 疮疡
- 第二章 乳房疾病
- 第三章 瘿
- 第四章 瘤
- 第五章 岩
- 第六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 第一节 热疮
- 第二节 蛇串疮
- 第三节 疣
- 第四节 黄水疮
- 第五节 癣
- 第六节 麻风
- 第七节 疥疮
- 第八节 虫咬皮炎
- 第九节 接触性皮炎
- 第十节 湿疮
- 第十一节 天疱疮
- 第十二节 药毒
- 第十三节 瘾疹
- 第十四节 牛皮癣
- 第十五节 风瘙痒
- 第十六节 风热疮
- 第十七节 白疙
- 第十八节 面游风
- 第十九节 粉刺
- 第二十节 酒渣鼻
- 第二十一节 油风
- 第二十二节 猫眼疮
- 第二十三节 瓜藤缠
- 第二十四节 红蝴蝶疮
- 第二十五节 淋病
- 附:非淋菌性尿道炎
- 第二十六节 梅毒
- 第二十七节 尖锐湿疣
- 第七章 肛门直肠疾病
- 第八章 男性前阴病
- 第九章 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