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烧热

《幼科铁镜》书籍目录

夏禹铸曰∶烧热之因不一,不可概作风寒,今照症发明,人当探本.

肺部烧热有五

一、感冒.面色寒滞,两颊或似水红桃花,鼻流清涕,恶风痰壅,治宜芎苏饮以表之.

一、受暑.面色惨淡,唇口舌皆淡白色,四肢困倦,神气萎靡,自汗烦渴,或说诡话,宜用清暑益气汤

一、本脏发热.邻家有流行 痘者,不可误除.

一、本脏有虚.面色白,口气微,唇舌淡色,或发嗽热必轻微,治宜用五味子麦冬、冬花、白术、白茯、陈皮等味,服之自愈.

一、本脏有热而发烧热者,面色红燥,口中作渴,鼻门干燥,或大便秘结,治宜泻白散.心经烧热有二.

一、 面红狂躁,唇舌色红紫,口气莽莽,小便赤,治用黄连生地木通甘草竹叶

一、 舌白,口气微,小便清,惊悸,烧热微微,此虚烧也.治用茯神远志甘草

脾家烧热有三.

一、实热.舌唇、牙床皆红燥,或破裂,或碎烂,或大便秘结,或泻黄,或口渴气莽,治用石膏一钱,灶心土三钱,黄芩,甘草.

一、虚寒.脾本无寒,虚则生寒,面生惨淡,唇口淡白,微渴,口气微微带温冷,烧热势微,治用六君子汤.气虚即脾虚,治法同.

一、实痰烧热.脾本有痰,因湿而动,或兼食伤面色黯晦,唇有晦色,喉内痰势响滑,治宜六君子汤藿香

肝经烧热有一.

一、肝经烧热.面色青,目直视,或惊,或转筋,或两手寻衣捻物,或多怒,治用泻肝汤,或天保采薇汤

时毒烧热有一.

一、时毒烧热.或肿颈,或肿腮,或身有肿毒,或头疮,搽药疮愈,毒瓦斯归内,气喘,治用天保采薇汤托解.疮复出,仍用天保采薇汤一、二剂,自愈.

血虚烧热有一.

一、血虚烧热.面无血气,下午至夜烧热加重,唇口白淡,大便常滞而不出,出则溏泻,治用四物汤

余会试都门,有粤东臬司张玉川乃嫒,年十三岁,身极瘦弱,每食只能一茶钟许,终日微微烧热,下午加甚,都中医俱作童痨治,不效.延余一望,知为血虚.血虚必肠胃无滋,以致窄狭,故不能多食.用四物汤浓朴橘红,服十剂,兼用熟大麦米为饭,半月愈.此望色审窍而知血虚烧热之一验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幼科铁镜》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幼科铁镜》书籍目录
  1. 辨烧热《幼科铁镜》
  2. 辨上焦病脉证并治《婴儿论》
  3.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4. 辨伤寒中寒假热假胀《冯氏锦囊秘录》
  5.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6. 辨伤寒疫气不同歌《伤寒百证歌》
  7.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医宗金鉴》
  8. 辨伤寒一《伤寒寻源》
  9. 辨少阳邪气进退之机四条《伤寒贯珠集》
  10. 辨伤寒五十九刺《续名医类案》
  11.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12. 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温病正宗》
  13.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14. 辨伤寒未解将解《冯氏锦囊秘录》
  15.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医宗金鉴》
  16. 辨伤寒太阳经再传《冯氏锦囊秘录》
  17. 辨少阴紧脉证《阴证略例》
  18. 辨伤寒受病阴阳不同一条《伤寒贯珠集》
  19. 辨舌《医述》
  20. 辨伤寒可汗不可汗《冯氏锦囊秘录》
  21. 辨舌《脉诀汇辨》
  22. 辨伤寒感寒中寒外感内伤《冯氏锦囊秘录》
  23. 辨舌《医学真传》
  24. 辨伤寒二《伤寒寻源》
  25. 辨舌《外科选要》
  26. 辨伤寒(附寒极似热)《幼科铁镜》
  27. 辨舌法《医理真传》
  28. 辨善后《白喉条辨》
  29. 辨舌法《银海指南》
  30. 辨善恶顺逆《中医外科学》
  31. 辨舌疳牙岩舌疔论《疡科心得集》

《幼科铁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