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辨经络部位
依据疾病所患部位和按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可以推求疾病所属何经,从而根据各种情况,结合循经用药,可以提高疗效。
一、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头顶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
面部、乳部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属胃经,乳外属足少阳胆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
耳部前后属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手、足心部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
背部总属阳经(因背为阳,中行为督脉之所主,两旁为足太阳膀胱经)。
臀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
腿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
腹部总属阴经(因腹为阴,中行为任脉之所主)。
其他如生于目部的为肝经所主;生于耳内的为肾经所主;生于鼻内的为肺经所主;生于舌部的为心经所主;生于口唇的为脾经所主。
二、十二经络气血的多少
手足十二经脉有气血多少之分,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为多气少血之经。
临床根据疮疡所发部位和经络的不同,可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治法或一些引经药物。凡外疡发于多血少气之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发于多气少血之经,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注重行气,注重滋养;发于多气多血之经,病多易溃易敛,实证居多,故治疗时注重行气活血。如乳痈所患部位属足阳明胃经,治宜行气通乳;瘰疬属足少阳胆经,治宜行滞、滋养。结合经络辨证选用一些引经药物,使药力直达患处,以提高疗效。如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

- 辨经络部位《中医外科学》
- 辨经络《白喉条辨》
- 辨经色《妇人规》
- 辨禁忌《白喉条辨》
- 辨惊风之误论《儿科醒》
- 辨筋骨四肢《内外伤辨》
- 辨惊有痰盛风盛热盛《幼科铁镜》
- 辨金井中肾水不满神光短论《眼科阐微》
- 辨井疽心漏论《疡科心得集》
- 辨疥疮痤痱疮论《疡科心得集》
- 辨颈痈锁喉痈论《疡科心得集》
- 辨脚发背脱疽论《疡科心得集》
- 辨景岳混瘟温为伤寒之误《温病正宗》
- 辨瘕癖块论《疡科心得集》
- 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医宗金鉴》
- 辨夹痈米疽论《疡科心得集》
- 辨痉湿暍脉证《伤寒论》
- 辨夹食伤寒《幼科铁镜》
-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 辨救误上《白喉条辨》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医宗金鉴》
- 辨救误下《白喉条辨》
-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 辨诀《麻疹阐注》
- 辨黄咫旭乃室膈气危症宜用缓治法果验《寓意草》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 辨黄长人伤寒疑难危证治验并详诲门人《寓意草》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 辨黄起潜曙修时气伤寒治各不同《寓意草》
-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医宗金鉴》
《中医外科学》
- 总论
- 一、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 二、中医外科疾病命名与分类释义
- 三、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 四、外科诊法
- 五、外科治法
- 第一章 疮疡
- 第二章 乳房疾病
- 第三章 瘿
- 第四章 瘤
- 第五章 岩
- 第六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 第一节 热疮
- 第二节 蛇串疮
- 第三节 疣
- 第四节 黄水疮
- 第五节 癣
- 第六节 麻风
- 第七节 疥疮
- 第八节 虫咬皮炎
- 第九节 接触性皮炎
- 第十节 湿疮
- 第十一节 天疱疮
- 第十二节 药毒
- 第十三节 瘾疹
- 第十四节 牛皮癣
- 第十五节 风瘙痒
- 第十六节 风热疮
- 第十七节 白疙
- 第十八节 面游风
- 第十九节 粉刺
- 第二十节 酒渣鼻
- 第二十一节 油风
- 第二十二节 猫眼疮
- 第二十三节 瓜藤缠
- 第二十四节 红蝴蝶疮
- 第二十五节 淋病
- 附:非淋菌性尿道炎
- 第二十六节 梅毒
- 第二十七节 尖锐湿疣
- 第七章 肛门直肠疾病
- 第八章 男性前阴病
- 第九章 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