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第六节 辨经络部位

《中医外科学》书籍目录

依据疾病所患部位和按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可以推求疾病所属何经,从而根据各种情况,结合循经用药,可以提高疗效。

一、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头顶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经。

面部、乳部属足阳明胃经(乳房属胃经,乳外属足少阳胆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

耳部前后属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手、足心部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

背部总属阳经(因背为阳,中行为督脉之所主,两旁为足太阳膀胱经)。

臀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

腿部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

腹部总属阴经(因腹为阴,中行为任脉之所主)。

其他如生于目部的为肝经所主;生于耳内的为肾经所主;生于鼻内的为肺经所主;生于舌部的为心经所主;生于口唇的为脾经所主。

二、十二经络气血的多少

手足十二经脉有气血多少之分,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为多血少气之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为多气少血之经。

临床根据疮疡所发部位和经络的不同,可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治法或一些引经药物。凡外疡发于多血少气之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发于多气少血之经,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注重行气,注重滋养;发于多气多血之经,病多易溃易敛,实证居多,故治疗时注重行气活血。如乳所患部位属足阳明胃经,治宜行气通乳;瘰疬属足少阳胆经,治宜行滞、滋养。结合经络辨证选用一些引经药物,使药力直达患处,以提高疗效。如手太阳经用黄柏藁本,足太阳经用羌活,手阳明经用升麻石膏葛根,足阳明经用白芷升麻石膏,手少阳经用柴胡连翘地骨皮(上)、青皮(中)、附子(下),足少阳经用柴胡青皮,手太阴经用桂枝、升麻、白芷葱白,足太阴经用升麻、苍术白芍,手厥阴经用柴胡、丹皮,足厥阴经用柴胡、青皮、川芎吴茱萸,手少阴经用黄连细辛,足少阴经用独活知母细辛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外科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外科学》书籍目录
  1. 辨经络部位《中医外科学》
  2. 辨经络《白喉条辨》
  3. 辨经色《妇人规》
  4. 辨禁忌《白喉条辨》
  5. 辨惊风之误论《儿科醒》
  6. 辨筋骨四肢《内外伤辨》
  7. 辨惊有痰盛风盛热盛《幼科铁镜》
  8. 辨金井中肾水不满神光短论《眼科阐微》
  9. 辨井疽心漏论《疡科心得集》
  10. 辨疥疮痤痱疮论《疡科心得集》
  11. 辨颈痈锁喉痈论《疡科心得集》
  12. 辨脚发背脱疽论《疡科心得集》
  13. 辨景岳混瘟温为伤寒之误《温病正宗》
  14. 辨瘕癖块论《疡科心得集》
  15. 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医宗金鉴》
  16. 辨夹痈米疽论《疡科心得集》
  17. 辨痉湿暍脉证《伤寒论》
  18. 辨夹食伤寒《幼科铁镜》
  19.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20.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21. 辨救误上《白喉条辨》
  22.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医宗金鉴》
  23. 辨救误下《白喉条辨》
  24.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25. 辨诀《麻疹阐注》
  26. 辨黄咫旭乃室膈气危症宜用缓治法果验《寓意草》
  27.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28. 辨黄长人伤寒疑难危证治验并详诲门人《寓意草》
  29.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30. 辨黄起潜曙修时气伤寒治各不同《寓意草》
  31.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医宗金鉴》

《中医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