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
夫汗者,心之液,非大热过劳而出者,则病也。由则非一,或冲冒风雨湿邪,熏蒸郁遏,致营卫之气不和,是以腠理开张, 然汗出,此外邪之所为,惟彻其邪,则汗自止。若内伤之汗,非营虚则卫弱也。何则?以阴乘阳分,自然汗出者曰自汗,法当调营以益卫;以阳乘阴分,睡里汗出者曰盗汗,法当滋阴以抑阳。若病久而肌脱肉消者,昼则自汗蒸蒸夜则盗汗袭袭,又属阴阳两虚也,法当气血两益之。大都自汗之脉,则必微而弱,盗汗之脉,则必细而涩,微主阳气衰,细主阴气弱。王氏之论,岂欺我乎?要之自汗盗汗,乃亡津夺液之肇端,但见是证,则当警惕以治,毋以寻常一例视也。
圣曰∶所谓汗为心液者,以其心主是液,如脾主涎,肺主涕,肝主泪之类,非心窍之真液也。盖以水谷至清之液,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输布一身,五脏六腑,四体百骸,靡不藉营养,人所不可一日无者,犹水湿于土中,淫则浸渍,燥则干枯,燥湿相得,则滋长万物矣。而其所以为汗者,必藉阳气鼓舞乃生。譬则造酒者,然以曲谷湿罨,置之甑中,注水于釜,迫之以火,则液气升而为酒矣。造酒作汗之理,以此喻之,若符之合节,可异乎?夫汗则也,而复有自汗盗汗之异,理何致也?所谓阳虚阴必凑之,抑何别耶?以阴乘阳分,是营气不与卫气谐也。阳主动,以动中有静,故觉而汗出,乃曰自汗,法当补阳以养阴。盖补者,参、 是也。养阴者,归、地是也。阴虚阳必乘之,以阳侵阴分,是卫气不与营气和也。阴主静,以静中有动,故寐而汗出,乃曰盗汗。若盗之潜出,觉之即止,法当补阴以抑阳。盖补阴者,四物是也。抑阳者,三黄是也。若夫昼则自汗,而夜盗汗者,固为阴阳两虚,然病至于此,则医亦掣肘矣。何也?卫气者,昼则行阳,夜则行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今也寤寐俱汗,是阳动极而阴静反动,总之阴气已败,而微阳亦自浮越矣。时将补其阳,则阴火得补而遂炽,时欲济其阴,则阳微无以生其阴,于斯时也,惟脉大虚缓不数者,则为阴未甚虚,胃气尚存,二法用之,或可冀其万一耳。藉使脉来细数无力者,则为阴败阳颓,却仓扁复起,又何施耶?

- 自汗盗汗《痰火点雪》
- 自汗盗汗《医学从众录》
- 自汗盗汗《时方妙用》
- 自汗盗汗《医学心悟》
- 自汗盗汗惊惶痧《痧胀玉衡》
- 自汗盗汗《古今医鉴》
- 自汗盗汗论《叶选医衡》
- 自汗盗汗《证治准绳·疡医》
- 自汗盗汗心汗证《明医指掌》
- 自汗盗汗《疫疹一得》
- 自汗盗汗总括《医宗金鉴》
- 自汗、盗汗《小儿常见病单验方》
- 自汗盗汗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 自汗(伤寒自汗 盗汗)《针灸资生经》
- 自汗第八十八问《婴童百问》
- 自汗《伤寒括要》
- 自汗歌《伤寒百证歌》
- 自汗《伤寒指掌》
- 自汗忌利小便《外科理例》
- 自汗《女科证治准绳》
- 自汗门《医方考》
- 自汗《女科证治准绳》
- 自汗头汗《医宗金鉴》
- 自汗《金匮钩玄》
- 自汗头汗《医学摘粹》
- 自汗《女科折衷纂要》
- 自汗头汗《脉因证治》
- 自汗《广瘟疫论》
- 自汗头汗《伤寒心法要诀》
- 自汗《伤寒明理论》
- 自汗头汗证治《医宗金鉴》
《痰火点雪》
- 作者:龚居中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六味丸方论
- 大造丸方论
- 痰火杂症补遗
- 痰火死症
- 痰火脉
- 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
- 五脏五味补泻
-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 有余泻之
- 不足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发之
- 火实泻之
- 神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发之
- 土实泻之
- 土虚补之
- 本湿除之
- 标湿渗之
- 气实泻之
- 气虚补之
- 本热清之
- 本寒温之
- 标寒散之
- 水强泻之
- 水弱补之
- 本热攻之
- 本寒温之
- 标热凉之
- 火强泻之
- 火弱补之
- 精脱固之
- 实火泻之
- 虚火补之
- 本热寒之
- 本热平之
- 标热和之
- 胃实泻之
- 胃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解之
- 肠实泻之
- 肠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本寒温之
- 标热散之
- 实热泻之
- 虚寒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散之
- 实热泻之
- 下虚补之
- 本热利之
- 标寒发之
- 引经报使
- 五味宜忌
- 五味偏胜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