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传变病脉
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者,以候脏气郁发,与胃气兼并,过与不及,乘克传变也。以内气郁发,食气入胃,淫精于脉,自胃口出,故候于气口。以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脏气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胃气而至。邪气胜,胃气衰,故病甚;胃气绝,真脏独见,则死。
假如春肝脉,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气,曰死;若其乘克,春虽有胃气,而有涩脉见,则秋必病;涩甚,则今病。夏心脉,洪多胃少,曰心病,但洪,无胃气,曰死;如乘克见微沉,则冬病;沉甚,则今病。秋肺脉,涩多胃少,曰肺病;但涩,无胃气,曰死;秋见洪,为夏病;洪甚,为今病。冬肾脉,沉多胃少,曰肾病;但沉,无胃气,曰死;冬见濡,为长夏病,濡甚,为今病。
长夏脾脉,濡多胃少,曰脾病;但濡,无胃气,曰死;长夏见弦脉,为春病;弦甚,为今病。
又如春肝脉,合弦细而长,太过则实强,令人善怒,忽忽眩冒癫疾;不及则微虚,令人胸痛引背,两胁 满。夏心脉,合洪而微实,太过则来去皆盛,令人身热肤痛,为浸淫;不及则来不盛去反盛,令人烦心,上咳唾,下气泄。秋肺脉,合浮而短涩,太过则中坚傍虚,令人逆气背痛,愠愠然;不及则毛而微,令人呼吸少气,上咯血,下喘声。冬肾脉,合沉而紧实,太过则如弹石,令人解 ,脊脉痛,少气,不欲言;不及则其去如数,令人心悬如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长夏脾脉,当沉而濡长,太过则如水之流,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如乌之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太过不及,脉之大要,迫近而微,不可失机。
又人之五脏,配木火土金水,以养魂神意魄志,生怒喜思忧恐。故因怒则魂门弛张,木气奋激,肺金乘之,脉必弦涩;因喜则神廷融泄,火气赫羲。肾水乘之,脉必沉散;因思则意舍不宁,土气凝结,肝木乘之,脉必弦弱;因忧则魄户不闭,金气涩聚,心火乘之,脉必洪短;因恐则志室不遂,水气旋却,脾土乘之,脉必沉缓。此盖五情动不以正,侮所不胜,既不慕德,反谓能胜而乘之,侮反受邪,此之谓也。其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若其能所传授,胜克流变,又当详而论之。故《经》曰∶五脏受气于其能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如肝受气于心,传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则知肝死于肺,候于秋,庚笃辛死,余皆仿此。又如甲乙主寅卯,丙丁主巳午,庚辛主申酉,壬癸主亥子,戊己主辰戌丑未。一日一夜五分,则可以占死者之早暮,此病之次也;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怒喜思,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此五脏传变之大要,学人幸留神焉。

- 五脏传变病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五脏虫方七首《外台秘要》
- 五脏传变皆痰《幼科释谜》
- 五脏虫《圣济总录》
- 五脏传病大论《针灸甲乙经》
- 五脏部位气色外见《冯氏锦囊秘录》
-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针灸甲乙经》
- 五脏部位决吉凶《疡医大全》
-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针灸甲乙经》
- 五脏补泻主治例《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五脏传腑之咳《校注医醇剩义》
- 五脏补泻主治例《寿世保元》
- 五脏传腑之咳《校注医醇剩义》
- 五脏补泻之法论《幼科折衷》
- 五脏传送之理《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 五脏补泻凉散《医学集成》
- 五脏疮疹证治《专治麻痧初编》
- 五脏补泻法《医学启源》
- 五脏刺《黄帝内经太素》
- 五脏补泻法《证治准绳·幼科》
- 五脏刺《中医词典》
- 五脏病证总例篇《形色外诊简摩》
-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针灸甲乙经》
- 五脏病证虚实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五脏痘略《冯氏锦囊秘录》
- 五脏病证形色总见面部《古今医统大全》
- 五脏风寒八《金匮悬解》
- 五脏病证第七问(无方)《婴童百问》
- 五脏风寒二《金匮悬解》
- 五脏病相生刑克《幼幼新书》
- 五脏风寒积聚《金匮悬解》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作者:陈言 朝代:宋 年份:公元1174年
- 序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叙痹论
- 合痹治法
- 节论
- 叙香港脚论
- 叙《千金》论
- 香港脚脉证
- 叙太阳经香港脚证
- 太阳经香港脚治法
- 阳明经香港脚证
- 少阳经香港脚证
- 少阳经香港脚治法
- 三阳并合香港脚证治法
- 太阴经香港脚证兼治法
- 少阴经香港脚证兼治法
- 厥阴经香港脚证兼治法
- 三阴并合香港脚治法
- 香港脚总治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内所因论
- 内所因治说
- 肝胆经虚实寒热证治
- 心小肠经虚实寒热证治
- 脾胃经虚实寒热证治
- 肺大肠经虚实寒热证治
- 肾膀胱经虚实寒热证治
- 心主三焦经虚实寒热证治
- 三焦精腑辨正
- 痼冷积热证治
- 五积证治
- 六聚证治
- 息积证治
- 五劳证治
- 六极证治
- 七气叙论
- 七气证治
- 五噎证治
- 五膈证治
- 卷之九
- 胸痞证治
- 健忘证治
- 虚烦证治
- 五痿叙论
- 五痿证例
- 五痿治法
- 失血叙论
- 外因衄血证治
- 内因衄血证治
- 不内外因证治
- 三因吐血证治
- 伤胃吐血证治
- 肺疽吐血证治
- 折伤吐血证治
- 折伤瘀血证治
- 病余瘀血证治
- 汗血证治
- 便血证治
- 风痢下血证治
- 尿血证治
- 瘕证治
- 癫痫叙论
- 癫痫证治
- 狂证论
- 九痛叙论
- 外所因心痛证治
- 内所因心痛证治
- 不内外因心痛证
- 卷之十
- 卷之十一
- 胀满叙论
- 胀满证治
- 霍乱叙论
- 霍乱诸证
- 霍乱外因证治
- 霍乱内因证治
- 不内外因证治
- 霍乱凡例
- 呕吐叙论
- 寒呕证治
- 热呕证治
- 痰呕证治
- 食呕证治
- 血呕证治
- 气呕证治
- 漏气证治
- 走哺证治
- 哕逆论证
- 醋咽证治
- KT气叙论
- 谷气治法
- 泄泻叙论
- 实热泄泻治法
- 卷之十二
- 卷之十三
- 卷之十四
- 卷之十五
- 卷之十六
- 卷之十七
- 卷之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