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脉轻重论
人之患病,不外七情六淫,其轻重死生之别,医者何由知之?皆必问其症,切其脉,而后知之。然症脉各有不同,有现症极明,而脉中不见者;有脉中甚明,而症中不见者。其中有宜从症者,有宜从脉者,必有一定之故。审之既真,则病情不能逃,否则不为症所误,必为脉所误矣。故宜从症者,虽脉极顺而症危,亦断其必死;宜从脉者,虽症极险而脉和,亦决其必生。如脱血之人,形如死状,危在顷刻,而六脉有根,则不死。此宜从脉不从症也。如痰厥之人,六脉或促或绝,痰降则愈,此宜从症不从脉也。阴虚咳嗽,饮食起居如常,而六脉细数,久则必死。此宜从脉不宜从症也。噎膈反胃,脉如常人,久则胃绝而脉骤变,百无一生。此又宜从症不从脉也。如此之类甚多,不可枚举。总之脉与症分观之,则吉凶两不可凭。合观之,则某症忌某脉,某脉忌某症,其吉凶乃可定矣。又如肺病忌脉数,肺属金,数为火,火刑金也。余可类推,皆不外五行生克之理。今人不按其症,而徒讲乎脉,则讲之愈密,失之愈远。若脉之全体,则《内经》诸书详言之矣。

- 症脉轻重论《医学源流论》
- 症论治《类证治裁》
- 症门《手穴手纹诊治》
- 症结《中医词典》
- 症痞候《诸病源候论》
- 症瘕证治《医宗金鉴》
- 症癖(余见疝瘕)《针灸资生经》
- 症瘕血块劳疾屡验多人方《回生集》
- 症癖等一切病方四首《外台秘要》
- 症瘕积聚痞血血蛊总括《医宗金鉴》
- 症癖积痞血蛊门汇方《医宗金鉴》
- 症瘕积聚《中医名词词典》
- 症癖气灸法四首《外台秘要》
- 症瘕《中医妇科学》
- 症疝《中医名词词典》
- 症瘕《中医词典》
- 症疝《中医词典》
- 症候《诸病源候论》
- 症因病机《常见中老年疾病防治》
- 症候《中医名词词典》
- 症真从症《脉理求真》
- 症变《外科大成》
- 症状《临床营养学》
- 症《幼科折衷》
- 症状《临床营养学》
- 症《幼科折衷》
- 症状出现前预防《医学遗传学基础》
- 症《古今医彻》
- 症状性精神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症《保婴撮要》
- 支《中医词典》
《医学源流论》
- 徐大椿·清·乾隆二十二年
- 自叙
- 卷上·经络脏腑
- 卷上·脉
- 卷上·病
- 卷上·方药
- 方药离合论
- 古方加减论
- 方剂古今论
- 单方论
- 禁方论
- 古今方剂大小论
- 药误不即死论
- 药石性同用异论
- 劫剂论
- 制药论
- 人参论
- 用药如用兵论
- 执方治病论
- 汤药不足尽病论
- 本草古今论
- 药性变迁论
- 药性专长论
- 煎药法论
- 服药法论
- 医必备药论
- 乩方论
- 热药误人最烈论
- 薄贴论
- 貌似古方欺人论
- 卷下·治法
- 司天运气论
- 医道通治道论
- 五方异治论
- 病随国运论
- 针灸失传论
- 水病针法论
- 出奇制病论
- 治病缓急论
- 治病分合论
- 发汗不用燥药论
- 病不可轻汗论
- 伤风难治论
- 攻补寒热同用论
- 临病患问所便论
- 治病不必顾忌论
- 病深非浅药能治论
- 愈病有日期论
- 治人必考其验否论
- 防微论
- 知病必先知症论
- 补药可通融论
- 轻药愈病论
- 腹内痈论
- 围药论
- 卷下·书论(附∶科)
- 卷下·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