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
能愈病之非难,知病之必愈、必不愈为难。夫人之得病,非皆死症也。庸医治之,非必皆与病相反也。外感内伤,皆有现病,约略治之,自能向愈。况病情轻者,虽不服药,亦能渐痊。即病势危迫,医者苟无大误,邪气渐退,亦自能向安。故愈病非医者之能事也。惟不论轻重之疾,一见即能决其死生难易,百无一失,此则学问之极功,而非浅尝者所能知也。夫病轻而预知其愈,病重而预知其死,此犹为易知者。惟病象甚轻,而能决其必死;病势甚重,而能断其必生,乃为难耳。更有病已愈,而不久必死者。盖邪气虽去,而其人之元气与病俱亡,一时虽若粗安,真气不可复续,如两虎相角,其一虽胜,而力已脱尽,虽良工亦能救也。又有病不愈,而人亦不死者。盖邪气盛而元气坚固,邪气与元气相并,大攻则恐伤其正,小攻则病不为动,如油入面,一合则不可复分,而又不至于伤生。此二者,皆人这所不知都民。其大端,则病气入脏腑者,病与人俱尽者为多;病在经络骨脉者,病与人俱存者为多。此乃内外轻重之别也。斯二者,方其病之始形,必有可征之端,良工知之自,自有防微之法。既不使之与病俱亡,亦不使之终身愈,此非深通经义之人,必不能穷源极流,挽回于人所不见之地也。

- 病有不愈不死虽愈必死论《医学源流论》
- 病有不宜下者《医法圆通》
- 病有感伤中《明医杂着》
- 病有不宜吐者《医法圆通》
- 病有鬼神论《医学源流论》
- 病有不宜汗者《医法圆通》
- 病有七失不可治《寿世青编》
- 病有不必服药论《医学源流论》
- 病有三因受病主治不同论《外科正宗》
- 病有标本取有逆顺《类经》
- 病有三因受病主治不同论《外科选要》
- 病有标本刺有逆从《类经》
- 病有十不治《养生秘旨》
- 病有变怪《此事难知》
- 病有十不治《冯氏锦囊秘录》
- 病有八不治《寿世青编》
- 病有十失《寿世青编》
- 病音《中医词典》
- 病有新故辩《侣山堂类辩》
- 病因诊断《外科学总论》
- 病有血分有水分何以别之《女科百问》
- 病因诊断《心脏病学》
- 病有一臂痛有两臂俱痛《女科百问》
- 病因诊断《预防医学》
- 病有宜汗者《医法圆通》
- 病因与疾病的联系《流行病学》
- 病有宜吐者《医法圆通》
- 病因与分类《骨科学》
- 病有宜下者《医法圆通》
- 病因与分类《外科学总论》
- 病有阴阳《医学集成》
《医学源流论》
- 徐大椿·清·乾隆二十二年
- 自叙
- 卷上·经络脏腑
- 卷上·脉
- 卷上·病
- 卷上·方药
- 方药离合论
- 古方加减论
- 方剂古今论
- 单方论
- 禁方论
- 古今方剂大小论
- 药误不即死论
- 药石性同用异论
- 劫剂论
- 制药论
- 人参论
- 用药如用兵论
- 执方治病论
- 汤药不足尽病论
- 本草古今论
- 药性变迁论
- 药性专长论
- 煎药法论
- 服药法论
- 医必备药论
- 乩方论
- 热药误人最烈论
- 薄贴论
- 貌似古方欺人论
- 卷下·治法
- 司天运气论
- 医道通治道论
- 五方异治论
- 病随国运论
- 针灸失传论
- 水病针法论
- 出奇制病论
- 治病缓急论
- 治病分合论
- 发汗不用燥药论
- 病不可轻汗论
- 伤风难治论
- 攻补寒热同用论
- 临病患问所便论
- 治病不必顾忌论
- 病深非浅药能治论
- 愈病有日期论
- 治人必考其验否论
- 防微论
- 知病必先知症论
- 补药可通融论
- 轻药愈病论
- 腹内痈论
- 围药论
- 卷下·书论(附∶科)
- 卷下·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