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升降论
人身象天地。天之阳藏于地之中者,谓之元阳。元阳之外护者谓之浮阳,浮阳则与时升降。
若人之阳气则藏于肾中而四布于周身,惟元阳则固守于中,而不离其位。故太极图中心白圈,即元阳也,始终不动,其分阴分阳,皆在白圈之外。故发汗之药,皆鼓动其浮阳,出于营卫之中,以泄其气耳。若元阳一动,则元气漓矣。是以发汗太甚,动其元阳,即有亡阳之患。病深之人,发喘呃逆,即有阳越之虞,其危皆在顷刻,必用参附及重镇之药,以坠安之。
所以治元气虚弱之人,用升提发散之药,最防阳虚散越,此第一关也。至于阴气则不患其升,而患其竭,竭则精液不布,干枯燥烈,廉泉玉英,毫无滋润,舌燥唇焦,皮肤粗槁。所谓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孤阳无附,害不旋踵。《内经》云∶阴精所奉其人寿。故阴气有余则上溉,阳气有余则下固,其人无病,病亦易愈。反此则危。故医人者,慎毋越其阳而竭其阴也。

- 阴阳升降论《医学源流论》
- 阴阳上下篇《外经微言》
- 阴阳升降论《脾胃论》
- 阴阳痧《奇效简便良方》
- 阴阳升降窒抑说《灵素节注类编》
- 阴阳散《重订囊秘喉书》
- 阴阳胜复《中医名词词典》
- 阴阳圈《目经大成》
- 阴阳胜复《中医词典》
- 阴阳圈《中医词典》
- 阴阳盛衰《四圣悬枢》
-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针灸甲乙经》
- 阴阳失调《中医词典》
-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针灸甲乙经》
- 阴阳失调《中医基础理论》
- 阴阳清浊《内经评文》
- 阴阳手诀二十一法《针灸神书》
- 阴阳清浊《中医词典》
- 阴阳寿夭论《脾胃论》
- 阴阳清浊《灵枢悬解》
- 阴阳水《本草备要》
- 阴阳清浊《黄帝内经·灵枢》
- 阴阳水《本草求真》
- 阴阳乔脉《黄帝内经太素》
- 阴阳水《得配本草》
- 阴阳气绝死期《类经》
- 阴阳水《医方论》
- 阴阳气《景岳全书》
- 阴阳水(生熟水)《中医名词词典》
- 阴阳篇《经络全书》
- 阴阳水火气血论《血证论》
《医学源流论》
- 徐大椿·清·乾隆二十二年
- 自叙
- 卷上·经络脏腑
- 卷上·脉
- 卷上·病
- 卷上·方药
- 方药离合论
- 古方加减论
- 方剂古今论
- 单方论
- 禁方论
- 古今方剂大小论
- 药误不即死论
- 药石性同用异论
- 劫剂论
- 制药论
- 人参论
- 用药如用兵论
- 执方治病论
- 汤药不足尽病论
- 本草古今论
- 药性变迁论
- 药性专长论
- 煎药法论
- 服药法论
- 医必备药论
- 乩方论
- 热药误人最烈论
- 薄贴论
- 貌似古方欺人论
- 卷下·治法
- 司天运气论
- 医道通治道论
- 五方异治论
- 病随国运论
- 针灸失传论
- 水病针法论
- 出奇制病论
- 治病缓急论
- 治病分合论
- 发汗不用燥药论
- 病不可轻汗论
- 伤风难治论
- 攻补寒热同用论
- 临病患问所便论
- 治病不必顾忌论
- 病深非浅药能治论
- 愈病有日期论
- 治人必考其验否论
- 防微论
- 知病必先知症论
- 补药可通融论
- 轻药愈病论
- 腹内痈论
- 围药论
- 卷下·书论(附∶科)
- 卷下·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