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面部五色应病总述篇

《形色外诊简摩》书籍目录

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薄泽为风,冲浊为痹,沉浊为内,浮泽为外。

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也。(上论五色所主之病。经曰∶大气入脏,腹痛下淫,谓周身元气皆内陷也,故可以知死,不可以致生。)

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肤。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霈然者,病在血脉。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如受尘垢者,病在骨。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故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 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五脏各有次舍,故五色之见于明堂,以候五脏之气,左右高下,各如其度也。

五痿者,生于大热也。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上论五脏病色。)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色之与脉,当参相应。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

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当浮大而散;色黄,其脉当中缓而大;色白,其脉当浮涩而短;色黑,其脉当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参相应者也,其不应者病矣。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曰∶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即 字。)发死。(按∶此浮濡而芤,阳虚阴散,所谓脾气去胃,外归阳明也。)

脉数甚,筋急而见,此谓疹筋。腹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上论色脉相应。按∶此脉数字,似当作急字解,谓紧敛急引而不舒和也。见,谓挺鼓于皮上也,此寒气深痼于筋中也,故曰疹筋,白黑色见,是寒凉清肃之气,内连肝脏,克制生阳之气化,不得宣发也。)

溺黄赤,安卧者,黄胆。已食如饥者,胃疸。目黄者,黄胆。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胆也。(巢氏云∶身面发黄,舌下大脉起青黑色,舌强不能言者,名曰噤黄,心脾二脏瘀热所为也。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者,名曰急黄。有得病即身面发黄者;有初不知是黄,死后乃身面黄者,其候得病即发热心战者是也。)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钱仲阳云∶目直视而腮赤,肝心俱热,明日午间,预防惊搐,即此节义。上杂论疸癫。)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形色外诊简摩》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形色外诊简摩》书籍目录
  1. 《内经》面部五色应病总述篇《形色外诊简摩》
  2. 《内经》脉义《景岳全书》
  3. 《内经》气质理论《中医疾病预测》
  4. 《内经》脉要(并附名公诸论注)《古今名医汇粹》
  5. 《内经》热病说《研经言》
  6. 《内经》脉要《推拿抉微》
  7. 《内经》湿变五泄《儒门事亲》
  8. 《内经》脉要《幼幼集成》
  9. 《内经》运气类注序文《医学纲目》
  10. 《内经》经文读法《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11. 《内经》诊寸口《医碥》
  12. 《内经》伏气温热篇《温热经纬》
  13. 《内经》诊法《医学实在易》
  14. 《内经》分发脏腑《医学实在易》
  15. 《内经博议》《中医词典》
  16. 《内经》寸口内外分发脏腑《读医随笔》
  17. 《内经博议》《中医词典》
  18. 《内经》半夏汤《冯氏锦囊秘录》
  19. 《内经博议》《中医词典》
  20. 《内经》、仲景所说脾胃《脾胃论》
  21. 《内经方集释》《中医词典》
  22. 《内经》《中国医学通史》
  23. 《内经方集释》《中医词典》
  24. 《内家拳》《中医词典》
  25. 《内经方集释》《中医词典》
  26. 《内家拳》《中医词典》
  27. 《内经或问》《中医词典》
  28. 《内家拳》《中医词典》
  29. 《内经或问》《中医词典》
  30. 《内功图说》《中医词典》
  31. 《内经或问》《中医词典》

《形色外诊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