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上下气血多少形状篇
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如宦者相。)
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指少肉,足善寒。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瘃。(瘃者,皴裂。)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痿厥,痿厥并病,后世所称类中风者是也。)
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美长,(通髯,髯与发通,俗名兜腮。)
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髯,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
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血多气少则胫毛美短,外踝皮坚而浓。血少气多则胫毛少,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无毛,外踝瘦无肉。
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毫,即豪字,毛中独长出者。)血多气少则恶眉,面多少理。(多少言其多也。)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此虽系足太阳,而曰血气和,则心气和可知矣。)
足太阳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踵坚。气少血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
美眉者,足太阳之脉血气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血气俱不足。
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
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手鱼肉以温。血气皆少则手瘦以寒。
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
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气少血多则瘦以多脉。(脉即络脉,蓝色隐见皮肤下者。)
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口多须,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
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上指诸经之行头面者,下指其行手足者。前篇左右上下部位,义即指此。)
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按其寸口人迎,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故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休疑。)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
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菀(即郁字。)陈血不结者,则(因也。马氏云作侧,非。)而予(上声。)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可知逆顺矣。(总束上文,末句叫醒大义。上三阳上下气血多少形状。)
□
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然则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妇人之生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唇口,故须不生矣。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气即阴器,非误。)阴不用,然其须不去,而宦者独去,何也?曰∶宦者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矣。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何也?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矣。(上妇宦无须。)
□
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一作少血多气。林亿引杨上善《太素》云∶太阴与阳明表里,血气俱盛,当是多血多气。)厥阴多血少气,(一作多气少血。)少阴多气少血。(一作多血少气。)是故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恶,去声。不欲出气也。)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上六经气血多少。并出《灵枢》。)

- 三阳上下气血多少形状篇《形色外诊简摩》
- 三阳三阴配合上足脏下手腑气血多少补泻循提二百八十四法《针灸神书》
-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医宗金鉴》
- 三阳三阴经各图《医宗金鉴》
-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 三阳三阴分经名义《伤寒补例》
- 三阳头痛《中医词典》
- 三阳气血多少《此事难知》
- 三阳五会《中医词典》
- 三阳脉体《类经》
- 三阳阳明证《景岳全书》
- 三阳络(一名过门)《针灸大成》
- 三阳阴证辩《景岳全书》
- 三阳络《针灸学》
-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中医名词词典》
- 三阳络《中医词典》
-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医学读书记》
- 三阳经疟《医述》
- 三阳之开合枢《思考中医》
- 三阳经疟《中医词典》
- 三阳治法《思考中医》
- 三阳合病证二十二 阳明四十一《伤寒悬解》
- 三叶《千金翼方》
- 三阳合病证《伤寒九十论》
- 三叶《新修本草》
- 三阳合病十五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 三叶《证类本草》
- 三阳合病脉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三叶《名医别录》
- 三阳合病歌《伤寒百证歌》
- 三叶草《滇南本草》
《形色外诊简摩》
- 作者:周学海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卷上形诊总义
- 卷上形诊生形类
- 卷上形诊病形类
- 卷下色诊面色总义
- 卷下色诊面色应病类
- 卷下色诊目色应病类
- 卷下色诊舌色应病类
- 卷下外诊杂法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