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上下气血多少形状篇

《形色外诊简摩》书籍目录

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如宦者相。)

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指少肉,足善寒。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瘃。(瘃者,皴裂。)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悴,善痿厥足痹。(痿厥,痿厥并病,后世所称类中风者是也。)

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美长,(通髯,髯与发通,俗名兜腮。)

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髯,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

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血多气少则胫毛美短,外踝皮坚而浓。血少气多则胫毛少,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无毛,外踝瘦无肉。

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毫,即豪字,毛中独长出者。)血多气少则恶眉,面多少理。(多少言其多也。)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此虽系足太阳,而曰血气和,则心气和可知矣。)

足太阳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踵坚。气少血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

美眉者,足太阳之脉血气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血气俱不足。

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

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手鱼肉以温。血气皆少则手瘦以寒。

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

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气少血多则瘦以多脉。(脉即络脉,蓝色隐见皮肤下者。)

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口多须,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

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上指诸经之行头面者,下指其行手足者。前篇左右上下部位,义即指此。)

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按其寸口人迎,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故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休疑。)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

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其菀(即郁字。)陈血不结者,则(因也。马氏云作侧,非。)而予(上声。)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可知逆顺矣。(总束上文,末句叫醒大义。上三阳上下气血多少形状。)

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然则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妇人之生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唇口,故须不生矣。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气即阴器,非误。)阴不用,然其须不去,而宦者独去,何也?曰∶宦者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矣。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何也?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矣。(上妇宦无须。)

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一作少血多气。林亿引杨上善《太素》云∶太阴与阳明表里,血气俱盛,当是多血多气。)厥阴多血少气,(一作多气少血。)少阴多气少血。(一作多血少气。)是故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恶,去声。不欲出气也。)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血恶气,刺厥阴出血恶气,刺少阴出气恶血也。(上六经气血多少。并出《灵枢》。)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形色外诊简摩》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形色外诊简摩》书籍目录
  1. 三阳上下气血多少形状篇《形色外诊简摩》
  2. 三阳三阴配合上足脏下手腑气血多少补泻循提二百八十四法《针灸神书》
  3.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医宗金鉴》
  4. 三阳三阴经各图《医宗金鉴》
  5.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伤寒心法要诀》
  6. 三阳三阴分经名义《伤寒补例》
  7. 三阳头痛《中医词典》
  8. 三阳气血多少《此事难知》
  9. 三阳五会《中医词典》
  10. 三阳脉体《类经》
  11. 三阳阳明证《景岳全书》
  12. 三阳络(一名过门)《针灸大成》
  13. 三阳阴证辩《景岳全书》
  14. 三阳络《针灸学》
  15.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中医名词词典》
  16. 三阳络《中医词典》
  17.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医学读书记》
  18. 三阳经疟《医述》
  19. 三阳之开合枢《思考中医》
  20. 三阳经疟《中医词典》
  21. 三阳治法《思考中医》
  22. 三阳合病证二十二 阳明四十一《伤寒悬解》
  23. 三叶《千金翼方》
  24. 三阳合病证《伤寒九十论》
  25. 三叶《新修本草》
  26. 三阳合病十五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27. 三叶《证类本草》
  28. 三阳合病脉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9. 三叶《名医别录》
  30. 三阳合病歌《伤寒百证歌》
  31. 三叶草《滇南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