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脏腑肢节分位图说篇

《形色外诊简摩》书籍目录

面部分位图(图)

面部脏腑肢节分位图(图)

谨案∶面部当分九行,正中一行,左右各四行也。正中为天庭,为阙上,为阙中,为下极,为方上,为面王,为中央,(此中央为人中也。)为承浆,为下颏。其侧当内 以下,为目内 ,为面王以上,为面王以下。次侧当目睛以下,为巨分,(一名法令。)为颐口角。次侧当颧以下,为颧,(一名 ,音求。)

为中央。(此中央为颊中央也,)次侧当颧后耳前,为 ,(一作颔,以其动与颔应也。)为颧后,(一名 ,音拙,即颧后横骨。)为循牙车以下。次侧在面部之外,为蔽,耳门也;为蕃,颊侧也。夹绳而上者,绳为面部两侧之转角处也,下当颧,上当额角,如引绳者。夹而上,即夹额角也。方上谓正当面王之上,即鼻柱与准相接,稍见低扼之处,能候胃气盛虚,胃有瘕聚,即生黯 ;胃气虚怯,即见低陷。方之为义与本 篇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正同,旧为两迎香上者未协。综观其位,五脏次于中央,而肾居膀胱下,(五色篇言中央有三而义各不同。)六腑夹其两侧,而胃居脾上,肢节又居六腑之外也。刺热论谓颊下逆颧为大瘕,(大瘕泄,即痢疾也。有谓五更肾泄者未是。)是大肠病也,是中央诊膝,又诊大肠也,故大便久秘,即其处发热。颧后为胁痛,是颧后诊臂,又诊胁也。下牙车为腹满,是牙车以下诊股,又诊腹也。且股与股里,膝膑与膝,似俱不当两出,疑巨分股里,当作腹里也。颊上者,膈上也,是颧后横骨之上也。

又案∶面部之内应脏腑也,有以筋所结,有以脉所过,有以气化所通,有以神明所发。如上文五色篇及刺热论所叙,盖气化之事也。若内 膀胱,外 小肠,上唇人中大肠,下唇环口胃,耳前后耳中三焦、胆,则脉络之事也。目上纲太阳,下纲阳明,鼻足太阳,耳中手太阳,头右角足少阳,左角手阳明,则筋络之事也。舌心,耳肾,鼻肺,唇脾,目肝,眉胆,则神明之事也。病在筋者,视筋络之部;病在脉者,视脉络之部;病在气化者,视气化之部;病在神明者,视神明之部,知此则分部之法虽各不同,而皆各适其用矣。圣人之言,岂故为多歧以惑人哉,事各有当,不如此则事理不备也。兹详注面部经络如下,以便省览。

额颅头项∶膀胱脉上额交巅上下项。胃脉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肝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胆脉上抵头角。

三焦脉过客主人前。三焦正脉别于巅。胃正脉上额 。胃别脉上络头项。(以上经脉所络。)心肾肺脾胃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以上络脉所络。)督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营气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其支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 ,是督脉也。(以上奇经所络。)膀胱筋上头,肾筋结于枕骨。胆筋上额角交巅上,左络于右。三焦筋上乘颔,结于角。大肠筋上左角络头。(以上经筋所络。)

面颜∶胃阳明脉荣于面。心其华在面。心正脉出于面。胆正脉散于面。(以上经脉所络。)任脉循面。(以上奇经所络。)膀胱筋上颜。(以上经筋所络。)

鼻柱鼻准鼻孔∶胃脉起于鼻之交 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大肠脉夹鼻孔。小肠脉抵鼻。(以上经脉所络。)膀胱筋结于鼻。胃筋结于鼻。(以上经筋所络。)

人中∶大肠脉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脾气绝人中满。(以上经脉所络。按∶人中亦主膀胱、子处、督脉。)

唇口∶大肠脉夹口。胃脉夹口环唇。胃正脉出于口。肝脉环唇内,故肝气绝唇青。太阴结于太仓,故脾气绝唇反。(以上经脉所络。)任脉环唇。(以上奇经所络。)三焦络有邪,口干。(以上络脉所络。)胃筋夹口,寒则引颊移口,热则缓纵不收。胃小肠筋急,则口目为 。(以上经筋所络。)

承浆∶胃脉交承浆。(以上经脉所络。)

上齿下齿∶胃脉入上齿中。大肠脉入下齿中。大肠别脉入,遍下齿。膀胱别脉入 ,遍上齿。肾气绝,齿长而垢,或齿光无垢。(以上经脉所络。)

舌中舌本舌下∶脾脉连舌本,散舌下。脾正脉贯舌中。

肾脉夹舌本。肾正脉系舌本。膀胱脉夹舌本。心别脉系舌本。少阴结于廉泉。厥阴结于玉英。脾气绝舌萎。(以上经脉所络。癫狂篇∶舌下少阴。)膀胱筋支者,入结舌本。三焦筋系舌本。三焦络有邪,舌卷。

肝气绝,舌卷,卵缩。(以上经筋所络。)

咽喉∶胃脉循喉咙。胃别脉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胃正脉上循咽。脾脉夹咽。脾正脉结咽。大肠正脉循喉咙。肺正脉循喉咙。小肠脉循咽。心正脉走喉咙。包络正脉循喉咙。胆正脉夹咽。肝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膀胱脉循咽喉。肾脉循喉咙。营气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后,究于畜门。(以上经脉所络。)三焦络有邪,喉痹。肾络有邪,咽痛,不可纳食。(以上络脉所络。)任脉至咽喉,入喉。(以上奇经所络。)

目内 锐 上胞下胞∶胃脉上至目内 。膀胱脉起目内 。太阳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小肠脉过目锐,至目内 。三焦脉至目锐 。胆脉起目锐 ,至锐 后,其支者别锐。心正脉合目内 。营气注目内 。(以上经脉所络。)

任脉入目,系两目之下中央。督脉别络起目内 。阴跷之脉合太阳阳跷而上行至目内 ,故目内痛取之阴跷。(以上奇经所络。)膀胱筋为目上纲。胃筋为目下纲。胆筋结于目 为外维。小肠筋属目外。三焦筋属目外 。胃小肠筋急,口目为 。 急不能卒视。(以上经筋所络。目下裹大,其胆乃横;水在腹者,目下必肿;是脾气通于下胞也。上为外 ,下为内毗。)

目系∶膀胱脉正属目本,名曰眼系。胃正脉系目系。心别脉属目系。胆正脉系目系。肝脉连目系,故肝气绝目晕。卫气平旦出于目,目者宗脉所聚也。(以上经脉所络。脱阴者目盲,气脱者目不明。)

颧 ∶胃正脉上额 。膀胱脉入 遍上齿。大肠脉入 遍下齿。小肠脉上 ,斜络于颧。三焦脉出 。

胆脉抵 下。(按∶ ,音拙,颧后横骨也。 ,音求,即颧也,作鸠误。以上经脉所络。)胃筋合于 。膀胱筋结于 。大肠筋结于 。胆筋结于 。(以上经筋所络。)跷脉入 ,营气出。(以上奇经所络。)

颊颐∶大肠脉贯颊。小肠脉上颊,其支者别颊。三焦脉下颊又交颊。肝脉支者,从目系下颊里。(以上经脉所络,)任脉上颐。(以上奇经所络。)胃筋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大肠筋上颊,其支者下右颔。(以上经筋所络。)

颔曲颊牙车∶胃脉循颐后下廉,下大迎,循颊车。胆脉下颊车。大肠别脉上曲颊。胆正脉出颐颔中。(以上经脉所络。)大肠筋上颊,其支者下右颔。小肠筋下结于颔。胆筋下走颔。三焦筋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牙车。(以上经筋所络。)

耳前后耳上下角耳中∶胃脉上耳前。阳明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大肠别脉其支者入耳中,合于宗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小肠脉入耳中。膀胱脉支者从巅至耳上角。三焦脉系耳后,上出耳上角,入耳中,出走耳前。胆脉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少阳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包络正脉出耳后,合三焦脉于完骨之下。胃中空则宗脉虚,故耳鸣。液脱者,骨属曲伸不利,胫酸,耳数鸣。精脱者耳聋。(以上经脉所络。)心肝脾肺胃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以上络脉所络。)胃筋结于耳前。三焦筋循耳前。胆筋循耳后。膀胱筋结于完骨。小肠筋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以上经筋所络。)

上皆筋脉所络之事也。至于气化神明之二义,犹有可得而言者,如额心,鼻脾,颐肾,左颊肝,右颊肺,此高下左右,以应五脏气化之正位也。又面色皆属于心,两目四维皆属于肝,两颊皆属于肺,唇四白皆属于脾,两颧两耳叶皆属于肾,颊车皆属大肠,舌下两窍皆属胆,又属肾,此旁见侧出,以应脏腑气化之旁溢也。目分五脏者,目虽主肝而出于脑,脑受五脏之精也。舌分五脏者,舌虽主心而本于胃,胃为脏腑之海也,此皆气化之所通也。神明者,性情之有知觉者也,如耳能知音也,目能知色也,鼻能知臭也,口能知味也,舌能出音也,此皆有五脏知觉以主之,而非外窍所能为也,故曰神明所发也。病在筋失其形,病在脉失其形,或失其色,病在气化失其色,病在神明失其知觉功用也。能通此者,即观于面,而知筋络脏腑受病之浅深,所谓洞见五脏症痞也,可称神良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形色外诊简摩》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形色外诊简摩》书籍目录
  1. 面部脏腑肢节分位图说篇《形色外诊简摩》
  2. 面部杂病证《古今医统大全》
  3. 面部证《专治麻痧初编》
  4. 面部形色之图《此事难知》
  5. 面部证治(计十六证)《外科证治全书》
  6. 面部形色赋《幼幼集成》
  7. 面部中行六穴《针灸大全》
  8. 面部先见报痘八卦方位图说《疡医大全》
  9. 面部总图《婴童类萃》
  10. 面部五脏部位《儿科萃精》
  11. 面侧部深区《人体解剖学》
  12. 面部五位歌《针灸大成》
  13. 面尘《中医名词词典》
  14. 面部五色吉凶杂述篇《形色外诊简摩》
  15. 面尘《中医词典》
  16. 面部位见证歌《古今医统大全》
  17. 面赤《中医词典》
  18. 面部望色辨证门主论《疡医大全》
  19. 面赤《医学纲目》
  20. 面部四行左右十穴《针灸大全》
  21. 面赤《医学纲目》
  22. 面部神情《百病自测》
  23. 面赤《医述》
  24. 面部色泽《百病自测》
  25. 面赤色《伤寒大白》
  26. 面部三行左右十穴《针灸大全》
  27. 面赤沭如朱面,赤如瘀,面白如纸,面黑如煤,面青如枯草。《医法圆通》
  28. 面部容貌《百病自测》
  29. 面疮《中医词典》
  30. 面部浅层和腮腺肌区的解剖步骤与方法《人体解剖学》
  31. 面疮《医学纲目》

《形色外诊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