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论一
天藏德.而以日为光明.人心藏神.而以阳气为固密.阴阳之道.必有所先养生之本.亦必有所谨.此内经原病之所起.必眷眷于阴阳之论也.而又曰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夫人身之阴阳皆欲固也.而必曰阳密乃固.其道维何.盖阳者皆气而近浮.浮则在上.故曰阳因而上.然阳有高明之体.高明在上.此为真阳.而不可谓之浮阳必散而在外.散则周遍.故曰阳以卫外.然阳有纯一之道.纯一而健.此为纯阳.而不可谓之外.非浮与外.则阳有元亨之隆也.不外不浮.则阳有利贞之用也.是故阳之积.运之以生神明.而充奉之.是以精则养神.阳之运.倡之以为物先.而煦妪之.是以柔则养筋.斯则阳之所事也.而必以密为固者.阳非不能固也.其失在不密也.致不密者有三.起居如惊.而神气乃浮也.措情躁扰.与物骀宕.阳乃飞越而不归.则内之恬愉失.而元府不闭.风寒暑湿遂乘之以起.故外无御侮.内必受兵.此不密之故一.烦劳则张而精绝也.夫阴为精.藏精而起.亟以赴阳.人若不知节息.每强力用之.且烦且劳.烦则不静.劳则不息.而阳乃张矣.张如弓之久满.而不知弛.则弓力竭而筋干为伤.故精绝.驯致其道.必至目盲耳背.溃若坏都.此不密之故二.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也.大怒则伤阳.阳既郁逆.则无所行.而菀于上.故有吐血数升而殒者.有疽发于背者.皆薄厥之至也.此不密之故三.三者一起于外.而外得侮之.一困于内而内竭.为一乘于猝而暴厥焉.则何能精则养神.而柔则养筋哉.然则如何而密.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天藏德而以日光明.则当清HT 以宁心.固精以养神.节劳以养筋.而阳倡阴和矣.阳健运则阴奠定.夫是之谓能固.

- 附论一《内经博议》
- 附论五篇(出《丹溪心法》)《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附诗并各题赠《评琴书屋医略》
- 附论三《内经博议》
- 附属腺《人体解剖学》
- 附论二《内经博议》
- 附属腺《组织学与胚胎学》
- 附论《马培之医案》
- 附属腺和女阴《人体解剖学》
- 附论《马培之医案》
- 附术散《妇人大全良方》
- 附录一《史载之方》
- 附汤《冯氏锦囊秘录》
- 附录广嗣方(螽斯广育)《古今医统大全》
- 附汤《冯氏锦囊秘录》
- 附录二《史载之方》
- 附汤《时方歌括》
- 附录备用方《医学从众录》
- 附汤《时方歌括》
- 附录《重楼玉钥续编》
- 附言十七则《药征续编》
- 附录《医学实在易》
- 附阳《针灸大成》
- 附录《王氏医案绎注》
- 附引三条《医学实在易》
- 附录《王氏医案绎注》
- 附用诸方《医学从众录》
- 附录《丹溪心法》
- 附余《食疗本草》
- 附录《临证指南医案》
- 附余《本草经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