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五脏苦欲论

《内经博议》书籍目录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欲 .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而苦泻之.甘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五脏苦欲药味补泻.前人王好古有论.然凿住药味.胶柱鼓瑟.其于五脏之性情.五味之即泻即补未之知也.夫肝为少阳木.其性疏达而不能屈抑.故常过中而苦急.急则以刚乘刚.其发暴怒.故不耐郁而欲散.苦急欲散者.肝之性情也.甘味性和而缓.肝急得之.可以平其中.而制其有余.故当甘以缓之.辛味发散.与肝同性.为肝之所欲.故当辛以散之.然肝既欲散.而辛适投其所欲.是不唯散之.正以补之矣.故曰以辛补之也.酸为木之本味.而云泻之者.盖以酸先入肝.故即借其先入之势.以巽入而渐以敛焉.则木不急而肝可和.故谓之泻也.甘缓酸泻者.皆以制其有余.甘以缓其前.酸以泻其后.辛散辛补者.皆以益其不足.散以充其力.而去其郁.补以顺其性.而养其神.此调肝之法也.心为太阳火.其用则明.其官则思.而每苦离照之不充.是以病常苦缓.治之者.以酸味饮之.使安于内而不外驰也欲者.思虑之极.猝难安妥.每喜和靖以镇之.咸.水味也.能济火之有余.故当咸以 之.心 .而后心不虚.是即咸能补之也.甘泻者.以其神用不休.乃以甘性之和缓.即用其神而休之.故曰甘能泻之也.盖神明之用.常见不足.苦缓欲 者.皆不足之为也.酸收咸 者.皆补心之法也.故即甘之为泻.亦不过少为缓之.以使神明之克安.而要非实有事于泻也.脾为土德喜燥.而主乎健运.故常苦湿.苦能下滞.滞去则湿去也.土性乎奠而和缓故欲缓.维稼穑作甘.是其本性.故甘可用以缓.亦可用以补也.甘以益其元.苦以散其滞.是之谓苦泻甘补也.肺主治节.得职则其气下行.失职则其气上行.故苦气上逆为火.苦性清寒而能下.故泻之以苦.肺金居上.其性常散而不能聚.故欲收.惟酸味能收.以此收之.自使清肃之令.底于容平.此以酸收.即以酸补也.盖苦气上逆.为肺气上不足.苦泻其火.所以制外来之侮.酸收且补.所以益不敛之金.若本家自壅.则直以本金之辛味而泻之可也.肾主藏真水.而行客水.燥则真水自病.故苦燥.辛以润之者.辛为金味.金能生水而兼溢.又能活水也.然肾虽得润.而或肾气不坚.则与客水相汨.势必使相火煽.而精不守.此蛰藏之本.所以必欲其坚也.苦之性味寒而且清.寒能静龙火之出入.清能别淄渑之本源.故苦之味可以坚可以补也.王氏谓无泻法.则本经以咸泻之之谓.何不知肾司行水.客水不行.则真水不藏.古方补肾填精.必兼行水之品.有补必有泻也.唯不护其精而泻之.乃为不可耳.但肾家有水火二守.水减则火炎.火衰则水泛.燥与不坚.两病俱甚.则壮水之主.与益火之源.乃治肾之要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内经博议》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内经博议》书籍目录
  1. 五脏苦欲论《内经博议》
  2. 五脏苦欲补泻药味《汤液本草》
  3. 五脏劳论一首《外台秘要》
  4. 五脏苦欲补泻论《冯氏锦囊秘录》
  5. 五脏六腑《医学集成》
  6. 五脏苦欲补泻解《目经大成》
  7. 五脏六腑《针灸聚英》
  8. 五脏苦欲补泻《中医词典》
  9. 五脏六腑,除心包络十一经脉证法《医学启源》
  10. 五脏克绝《古今医统大全》
  11. 五脏六腑变化流注出入旁通法《普济方·针灸》
  12. 五脏咳证《灵素节注类编》
  13.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备急千金要方》
  14. 五脏绝症《医门补要》
  15. 五脏六腑官《针灸甲乙经》
  16. 五脏绝证《脉诀汇辨》
  17. 五脏六腑井荥俞原经合《针灸聚英》
  18. 五脏绝死《丹溪手镜》
  19. 五脏六腑咳《中医名词词典》
  20. 五脏绝脉《灵素节注类编》
  21.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寿世保元》
  22. 五脏井荥俞经合歌《刺灸心法要诀》
  23.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例《疡医大全》
  24. 五脏井荥俞经合歌《医宗金鉴》
  25. 五脏六腑脉所出《脉诀刊误》
  26. 五脏见症《医门补要》
  27. 五脏六腑头脑眼目中风《灵素节注类编》
  28. 五脏见证《证治准绳·幼科》
  29. 五脏六腑相生相克为夫妻子母《医学启源》
  30. 五脏及胃疟方六首《外台秘要》
  31.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针灸甲乙经》

《内经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