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冲三焦论

《内经博议》书籍目录

太冲三焦.内经之论备矣.后世知冲督任分三脉.而不知后曰太冲之义.知中焦起营卫.而不知其为匡济于阳明.必欲求其为腑之形.以为三焦无状.空有名.是以其说纷纷.皆拘文牵义之徒也.经曰.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夫为五脏六腑之海.而脏腑皆禀焉者.岂为一线之冲.而与督脉无关哉.至论三焦.则经曰上焦出于胃口.并咽之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别回肠注于膀胱.而于阳明胃之经络.则曰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其直者.缺盆下乳内廉.其支者.起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此与三焦同行在前.故知三焦者.特胃部上下之匡廓.三焦之地.皆阳明胃之地.三焦之所主.即阳明胃之所施.其气为腐熟水谷之用.与胃居太阴脾之前.实相火所居所游之地也.故焦者以熟物为义.上焦如雾者.状阳明化物之升气也.中焦如沤者.状化时沃溢之象也.下焦如渎者.状济泌分别流水之象也.是以名为三焦者.特为两阳合明之胃.与相火之所职言之耳.其为后天谷神.出化之本.以出营卫.以奉生身.使肾之气上升于肺.下输膀胱.后天之能事毕矣.然人受生以来.其真元一由先天而起.则少阴为之根柢.厥阴为之冲发.其气皆挟津液以上.历五脏而上之.其气在中后之间.渗灌脊肠.名为太冲.实居阳明三焦之后.故云后为太冲.太冲之太者.其盛为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亦皆禀之.与阳明胃.并是脏腑之根柢也内经又谓为血海.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又与阳明会于宗筋.于是其后输出大杼.其前会气街.大杼在督.气街在任.是冲脉之盛.灌三阳.渗三阴.包阳明三焦.凡督任阴阳之会脉.皆冲为之也唯冲为之.故太冲之精气.常得与三焦营卫之行.合行隧道.而绕周身.充微皮毛.而灌脏腑.人知营卫之出于三焦.而不知先天脉气有与之偕行者.日夜五六十周.盖先后之天齐至也.人疑卫为水谷之悍气.决出上焦.而经独云卫出下焦.遂疑为误文.不知前言者.特言饮食之能出卫.而实则卫为真阳.能卫外为固.非可以一时之饮食当之.必先天根柢之盛气.与此为合而当之也.则卫之出下焦何疑.盖知冲之为义.益知卫之为出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内经博议》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内经博议》书籍目录
  1. 太冲三焦论《内经博议》
  2. 太冲脉《丹医秘授古脉法》
  3. 太冲穴歌《医宗金鉴》
  4. 太冲脉《中医名词词典》
  5. 太冲穴歌《刺灸心法要诀》
  6. 太冲(俞穴)《子午流注说难》
  7. 太刺《中医词典》
  8. 太冲《针灸学》
  9. 太傅白膏《备急千金要方》
  10. 太冲《中医词典》
  11. 太过有余之岁《脉诀汇辨》
  12. 太冲《针灸大成》
  13. 太昊伏羲氏《饮膳正要》
  14. 太仓丸《是斋百一选方》
  15. 太和羹《医学入门》
  16. 太仓《中医词典》
  17. 太和丸《奇方类编》
  18. 太白膏《普济本事方》
  19. 太极磨子手《中医词典》
  20. 太白丹《扁鹊心书》
  21. 太极内功《老年百病防治》
  22. 太白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3. 太极拳《中医养生学》
  24. 太白(俞穴)《子午流注说难》
  25. 太极图抄引《医旨绪余》
  26. 太白《针灸学》
  27. 太极图论《类经图翼》
  28. 太白《中医词典》
  29. 太极图说《冯氏锦囊秘录》
  30. 太白《针灸大成》
  31. 太极图说《疡医大全》

《内经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