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第二十二)
有湿、有气虚、有火、有痰、有积。世俗类用涩药治痢与泻,若积久而虚者,或可行之;而初得者,必变他证,为祸不小。殊不知多因于湿,惟分利小水,最是长策。
治湿燥湿宜渗泄,四苓散中加苍术、白术,甚者二术皆炒。气虚用人参、白术、芍药、炒升麻;火宜伐火,利小水用黄芩、木通,入四苓散;痰宜豁痰,用海石、青黛、黄芩、神曲,作丸服,或用吐法吐之,以升提其清气;食积宜消导之、疏涤之,神曲或大黄等;泄泻水多者,必用五苓散。止泻方∶肉豆蔻(五两) 滑石(青冬一两二钱半,夏二两半,秋二两) 上用姜汁曲糊丸。
又方姜曲丸∶姜(二两) 陈曲(六两炒),用一二年。陈者、新者、发热不可用,陈麦亦可用茴香半两。
治脾泄方,用炒白术、炒神曲、炒芍药,或汤或散作丸子。尤切当治脾泄,当大补脾气而健运复常。
治久病大肠气泄∶熟地黄(五钱)白芍药(炒) 知母(各三钱) 干姜(二钱) 炙甘草(一钱) 上末服。泄泻或呕吐,用六一散、生姜汁汤调服。积痰作泄宜下之。青六丸去三焦湿,治泄泻多与他丸同用,并不单用,若欲治血痢,或产后腹痛,或自痢者,补脾补血药送之。久病气虚,泄泻不止,灸百会三壮。
一老人,奉养太过饮食伤脾,常常泄泻,亦是脾泄∶白术(炒二两) 白芍药(酒炒一两) 神曲(炒二两)山楂(一两半) 半夏(一两汤浸) 黄芩(炒半两) 上为末,青荷叶烧饭为丸。
一老人年七十,面白,脉弦数,独胃脉沉滑,因饮白酒作痢下血,淡水脓,腹痛,小便不利,里急后重,以人参、白术为君,甘草、滑石、槟榔、木香、苍术为佐,下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日证减,独小便不利,只以益元散服之效。
一男子,因辛苦发热,腰脚痛,吐泻交作,以∶白术(二钱) 人参(一钱) 滑石(二钱) 木通(一钱半) 甘草(半钱) 陈皮(二钱) 柴胡(一钱)
夏月水泻,桂苓甘露饮∶官桂 人参(各五钱) 木香(一分) 茯苓 白术 甘草 泽泻 葛根 石膏 寒水石(以上各一两) 滑石(二两) 脾胃不和泄泻并伤食用胃苓汤;积聚肚泻胜红丸;肠鸣泄泻久不愈者,诃黎勒丸;泄泻下积身热水泄者,大柴胡汤;水泻白术、苍术、浓朴、陈皮、炒曲、茯苓、猪苓、泽泻、地榆、甘草,冬月加干姜等分。
治老人水泻∶白术(一两) 苍术(一两) 浓朴(半两) 炒曲(一两) 肉豆蔻(一两) 陈皮(五钱) 炒芍药(一两) 滑石(一两炒) 甘草(三钱炙) 樗皮(一两炒) 上饭丸,食前米饮下八十粒。
一人胸满泄泻不止,当消食补脾,则泄止;若积病亦有胃壮而泄不止,当下去积则泄止。凡内外之邪,有伤于生化之用,则阴阳失其居处之常,脏腑失其所司之政,以致肠胃腐熟,而敷化之职不修,所以泻也。
一人气脱而虚,顿泻不知人,口眼俱闭,呼吸甚微,殆欲死者,急灸气海,饮人参膏十余斤而愈。阴虚而肾不能司禁固之权者,峻补其肾。痰积在肺,致其所合大肠之气不固者,涌出上焦之痰,则肺气降下,而大肠之虚自复矣。忧思太过,脾气结而不能升举,陷入下焦而泄泻者,开其郁结,补其脾胃,而使谷气升发也。戴云∶凡泻水而腹不痛者,是湿;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是气虚;肠鸣泻水,痛一阵泻一阵,是火;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是痰;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是食积。
- 泄泻《丹溪治法心要》
- 泄泻《丹溪手镜》
- 泄泻《友渔斋医话》
- 泄泻《麻科活人全书》
- 泄泻《奇效简便良方》
- 泄泻《脉症治方》
- 泄泻《校注医醇剩义》
- 泄泻《医学实在易》
- 泄泻《医学从众录》
- 泄泻《文堂集验方》
- 泄泻《幼科发挥》
- 泄泻《回春录》
- 泄泻《中医内科学》
- 泄泻《竹林女科证治》
- 泄泻《厘正按摩要术》
- 泄泻《推拿抉微》
- 泄泻《邵兰荪医案》
- 泄泻《明医杂着》
- 泄泻《中医儿科学》
- 泄泻《明医杂着》
- 泄泻《时方妙用》
- 泄泻《仁术便览》
- 泄泻《医学三字经》
- 泄泻《吴鞠通医案》
- 泄泻《叶天士医案精华》
- 泄泻《医学心悟》
- 泄泻《慈幼便览》
- 泄泻《丹溪心法》
- 泄泻《也是山人医案》
- 泄泻《医学摘粹》
- 泄泻《女科折衷纂要》
《丹溪治法心要》
- 作者:朱震亨、??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79-1368年
- 高刻丹溪治法心要原序
- 重印丹溪治法心要序
- 卷一
- 中风(第一)
- 癞风(第二)
- 伤寒(第三)
- 内伤(第四)
- 暑(第五)
- 注夏(第六)
- 暑风(第七)
- 胃风(第八)
- 湿(第九)
- 火(第十)
- 郁(第十一)
- 伤风(第十二)
- 时病(第十三)
- 斑疹(第十四)
- 大头天行病(第十五)
- 冬温为病(第十六)
- 疟(第十七)
- 咳嗽(第十八)
- 卷二
- 卷三
- 翻胃(第二十七)
- 疸(第二十八)
- 消渴(第二十九)
- 水肿(第三十)
- 臌胀(第三十一)
- 自汗(第三十二)
- 盗汗(第三十三)
- 吃逆(第三十四)
- 头风(第三十五)
- 头痛(第三十六)
- 头眩(第三十七)
- 眩运(第三十八)
- 头重(第三十九)
- 头面肿(第四十)
- 眉棱骨痛(第四十一)
- 心痛(第四十二)
- 腰痛(第四十三)
- 卷四
- 胁痛(第四十四)
- 腹痛(第四十五)
- 脾胃不调(第四十六)
- 背项痛(第四十七)
- 臂痛(第四十八)
- 痛风(第四十九、痒附)
- 伤食(第五十)
- 痞(第五十一)
- 嗳气(第五十二)
- 吞酸(第五十三)
- 嘈杂(第五十四)
- 劳瘵(第五十五)
- 诸虚(第五十六)
- 寒热(第五十七)
- 卷五
- 咳血(第五十八)
- 吐血(第五十九)
- 咯血(第六十)
- 衄血(第六十一)
- 溺血(第六十二)
- 下血(第六十三)
- 肠风(第六十四)
- 痔漏(第六十五)
- 梦遗(第六十六)
- 精滑(第六十七)
- 浊(第六十八)
- 淋(第六十九)
- 小便不禁(第七十)
- 小便不通(第七十一)
- 大便秘结(第七十二)
- 关格(第七十三)
- 痫证(第七十四)
- 健忘(第七十五)
- 怔忡(第七十六)
- 惊悸(第七十七)
- 烦躁(第七十八)
- 心病(第七十九)
- 块(一名积瘕第八十)
- 茶癖(第八十一)
- 疝(第八十二)
- 耳(第八十三)
- 鼻(第八十四)
- 脚气(第八十五)
- 卷六
- 痿(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手足心热(第八十八)
- 手足麻木(第八十九)
- 厥(第九十)
- 诸目疾(第九十一)
- 口疮(第九十二)
- 骨(第九十三)
- 咽喉(第九十四)
- 天泡疮(第九十五)
- 齿痛(第九十六)
- 脱肛(第九十七)
- 瘿气(第九十八)
- 吐虫(第九十九)
- 肺痈(第一百)
- 肠痈(第一百一)
- 乳痈(第一百二)
- 骑马痈(第一百三)
- 附骨痈(第一百四)
- 肿毒(第一百五)
- 结核(第一百六)
- 瘰(第一百七)
- 破伤风(第一百八)
- HT疮(第一百九)
- 扑损疮(第一百十)
- 杖疮(第一百十一)
- 短朵(第一百十二)
- 冻疮(第一百十三)
- 下疳疮(第一百十四)
- 汤火疮(第一百十五)
- 金疮(第一百十六)
- 风狗咬(第一百十七)
- 疮癣(第一百十八)
- 虫毒(第一百十九)
- 中毒(第一百二十)
- 胡气(第一百二十一)
- 卷七·妇人科
- 卷八·小儿科
- 初生(第一)
- 急慢惊风(第二)
- 疳病(第三)
- 痘疹(第四)
- 吐泻(第五)
- 痢(第六)
- 诸虫(第七)
- 腹胀痛(第八)
- 诸积(第九)
- 风痰喘嗽(第十)
- 痫狂(第十一)
- 夜啼(第十二)
- 口糜(第十三)
- 口噤(第十四)
- 中风(第十五)
- 历节风(第十六)
- 赤游丹毒(第十七)
- 身体痿痹(第十八)
- 身热(第十九)
- 解颅(第二十)
- 小儿杂病(第二十一)
- 断乳方(第二十二)
- 杂方(第二十三)
- 附∶医案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