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病(第十三)
谓之温病、众人病,有一般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
入方∶大黄、黄连、黄芩、人参、桔梗、防风、苍术、滑石、香附、人中黄,上末之,神曲糊为丸,每服五七十丸。
分气、分血、分痰,作汤使。气虚以四君子汤;血虚以四物汤;痰多以二陈汤送下,热甚者童便。
一方治时病∶半夏 川芎 茯苓(各半钱) 陈皮山楂 白术(以上各一钱) 甘草(一钱) 苍术(一钱半),上作一服。头疼加酒芩;口渴加干葛;身痛加羌活、桂枝、防风、芍药。
一方治温病,亦治食积,痰热,降阴火,以人中黄饭丸,每服十五丸。
凡天行时病,须分内外,从外而入者,头疼体痛,见风怕寒,遇暖则喜,脉皆沉数,在上必得大汗而愈,不问日数,用六神通解散∶麻黄(一钱半)苍术 甘草(以上一钱)黄芩石膏 滑石(以上二钱) 上作一帖,生姜、葱头煎热服。如谵语神思不宁,热邪在里,而汗不能尽解,又加人参、黄连二味即安。夫六神通解散,此乃张戴人所制之法,用药虽轻微,人多不晓,易而忽之,不知其中自有神妙。如解汗未通,更加紫苏叶、干葛、白芷等,助其威风,得汗其病如扫。
伤寒因劳苦,又感寒湿过多,患热而不食,数日后不省人事,语言妄乱,神思昏迷,面青齿露,人以为必死之证,其脉沉细,先用小柴胡等汤不效,急以四君子汤加制附子数片,留盆水中,剥其热性,少时,令温饮。其脉与神思即回,方可用别药治之,此为阴证伤寒。伤寒怫郁不解,三阳并入三阴,脏腑结燥,面赤口渴,心惊谵语,内热多而外少,此当从里解。三一承气汤下其燥屎;或木香槟榔丸,两服吞下;或加玄明粉一钱在药中。用下药、汗药未能除其热势,用栀子豉汤加减煎服;或凉膈散加减饮之。表里不解,只用瓜蒂散饮之,吐痰乃得汗,病邪俱退。伤寒传阴,或热并入脏腑,而下痢急,用和中之剂,如人参、白术、浓朴、陈皮、之类;急者用煨肉豆蔻、炒神曲,从权施之,痢止用药除其余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伤者,补中益气汤加麻黄、柴胡,热甚加附子。伤寒壮热,脉实颠狂者,有余之证也。当用大承气汤。
一人本内伤,汗下后谵语,初能认人,后三五日,语后更妄言,此神不守舍,慎勿攻战,脉多细数,不得睡,足冷气促,面褐青色,口干燥,用补中益气汤加人参半两,竹叶三十片,煎服效。
一人内弱,本劳苦得,汗下后大虚,脉细数,热如火灸,气短促,人参、当归、白术、黄 、甘草、五味子、知母、竹叶、水与童便煎服,两帖而安。大病虚脱,本是阴虚,用药灸丹田以补阳,阳生阴长故也。不可用附子止,可用人参多服。疫病,惟《三因方》治法可用。解诸热病,用粉草五两,重切细微炒,捣细,随病患酒量多少,以无灰好酒一处研,去渣,温服。须臾大泻,毒亦随出。虽十分渴,不得饮水,饮水则难救矣。
治温病方,以人中黄疗时行热毒为主,苍术、香附、散郁为臣,黄连、黄芩、降火,人参补虚,桔梗、防风利气行经为佐,热郁结,则内外气液不通成燥,大黄苦寒而能荡涤燥热,滑石性滑味淡,将以利窍解结,通气液以润燥,二者一阴一阳为使。夫温病,有冬伤于寒者;有冬不藏精者,明虚实之异。有四时不正之气郁者;有君相二火加临者,分主客之殊。有五运六气当迁,正值所胜折之不得升降者,则必辩其所发之气,治之岂可均用治热乎哉!

- 时病《丹溪治法心要》
- 时病《中医名词词典》
- 时病本气篇导言《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时《凌临灵方》
- 时不可违《卫生宝鉴》
- 石子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时疮《中医词典》
- 石子汤《妇人大全良方》
- 时毒《中医名词词典》
- 石子荠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时毒《景岳全书》
- 石注候《诸病源候论》
- 时毒《中医词典》
- 石钟乳《本草图经》
- 时毒《医宗金鉴》
- 石钟乳《本草乘雅半偈》
- 时毒《续名医类案》
- 石钟乳《本草择要纲目》
- 时毒《证治准绳·幼科》
- 石钟乳《名医别录》
- 时毒《证治准绳·疡医》
- 石钟乳《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时毒《外科心法要诀》
- 石钟乳《本草崇原》
- 时毒《丁甘仁医案》
- 石钟乳《得配本草》
- 时毒(头面赤肿)《保婴撮要》
- 石钟乳《本经逢原》
- 时毒(谓毒发于面鼻耳项)《立斋外科发挥》
- 石钟乳《本草新编》
- 时毒疙瘩方《卫生宝鉴》
《丹溪治法心要》
- 作者:朱震亨、??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79-1368年
- 高刻丹溪治法心要原序
- 重印丹溪治法心要序
- 卷一
- 中风(第一)
- 癞风(第二)
- 伤寒(第三)
- 内伤(第四)
- 暑(第五)
- 注夏(第六)
- 暑风(第七)
- 胃风(第八)
- 湿(第九)
- 火(第十)
- 郁(第十一)
- 伤风(第十二)
- 时病(第十三)
- 斑疹(第十四)
- 大头天行病(第十五)
- 冬温为病(第十六)
- 疟(第十七)
- 咳嗽(第十八)
- 卷二
- 卷三
- 翻胃(第二十七)
- 疸(第二十八)
- 消渴(第二十九)
- 水肿(第三十)
- 臌胀(第三十一)
- 自汗(第三十二)
- 盗汗(第三十三)
- 吃逆(第三十四)
- 头风(第三十五)
- 头痛(第三十六)
- 头眩(第三十七)
- 眩运(第三十八)
- 头重(第三十九)
- 头面肿(第四十)
- 眉棱骨痛(第四十一)
- 心痛(第四十二)
- 腰痛(第四十三)
- 卷四
- 胁痛(第四十四)
- 腹痛(第四十五)
- 脾胃不调(第四十六)
- 背项痛(第四十七)
- 臂痛(第四十八)
- 痛风(第四十九、痒附)
- 伤食(第五十)
- 痞(第五十一)
- 嗳气(第五十二)
- 吞酸(第五十三)
- 嘈杂(第五十四)
- 劳瘵(第五十五)
- 诸虚(第五十六)
- 寒热(第五十七)
- 卷五
- 咳血(第五十八)
- 吐血(第五十九)
- 咯血(第六十)
- 衄血(第六十一)
- 溺血(第六十二)
- 下血(第六十三)
- 肠风(第六十四)
- 痔漏(第六十五)
- 梦遗(第六十六)
- 精滑(第六十七)
- 浊(第六十八)
- 淋(第六十九)
- 小便不禁(第七十)
- 小便不通(第七十一)
- 大便秘结(第七十二)
- 关格(第七十三)
- 痫证(第七十四)
- 健忘(第七十五)
- 怔忡(第七十六)
- 惊悸(第七十七)
- 烦躁(第七十八)
- 心病(第七十九)
- 块(一名积瘕第八十)
- 茶癖(第八十一)
- 疝(第八十二)
- 耳(第八十三)
- 鼻(第八十四)
- 脚气(第八十五)
- 卷六
- 痿(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手足心热(第八十八)
- 手足麻木(第八十九)
- 厥(第九十)
- 诸目疾(第九十一)
- 口疮(第九十二)
- 骨(第九十三)
- 咽喉(第九十四)
- 天泡疮(第九十五)
- 齿痛(第九十六)
- 脱肛(第九十七)
- 瘿气(第九十八)
- 吐虫(第九十九)
- 肺痈(第一百)
- 肠痈(第一百一)
- 乳痈(第一百二)
- 骑马痈(第一百三)
- 附骨痈(第一百四)
- 肿毒(第一百五)
- 结核(第一百六)
- 瘰(第一百七)
- 破伤风(第一百八)
- HT疮(第一百九)
- 扑损疮(第一百十)
- 杖疮(第一百十一)
- 短朵(第一百十二)
- 冻疮(第一百十三)
- 下疳疮(第一百十四)
- 汤火疮(第一百十五)
- 金疮(第一百十六)
- 风狗咬(第一百十七)
- 疮癣(第一百十八)
- 虫毒(第一百十九)
- 中毒(第一百二十)
- 胡气(第一百二十一)
- 卷七·妇人科
- 卷八·小儿科
- 初生(第一)
- 急慢惊风(第二)
- 疳病(第三)
- 痘疹(第四)
- 吐泻(第五)
- 痢(第六)
- 诸虫(第七)
- 腹胀痛(第八)
- 诸积(第九)
- 风痰喘嗽(第十)
- 痫狂(第十一)
- 夜啼(第十二)
- 口糜(第十三)
- 口噤(第十四)
- 中风(第十五)
- 历节风(第十六)
- 赤游丹毒(第十七)
- 身体痿痹(第十八)
- 身热(第十九)
- 解颅(第二十)
- 小儿杂病(第二十一)
- 断乳方(第二十二)
- 杂方(第二十三)
- 附∶医案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