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眩(第三十七)
痰挟气虚与火。
治痰为主,及补气降火药。此证属痰者多,无痰则不能作眩。又有湿痰者,有火多者。左手脉数多热,脉涩有死血;右脉实痰积,脉大必是火病。一本云∶火病当作久病,盖久病之人,气血俱虚而痰浊不降也。
湿痰者,二陈汤;火多者,二陈加酒片芩;挟气虚与相火者,亦治痰为主,兼补气降火,如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
一老妇患赤白带一年半,只是头眩,坐立不久,睡之则安,专治带,带病愈,其眩亦愈。

- 头眩《丹溪治法心要》
- 头眩《丹溪手镜》
- 头眩《伤寒寻源》
- 头眩《伤寒六书》
- 头眩《古今医彻》
- 头眩《伤寒六书》
- 头眩《医效秘传》
- 头眩《伤寒大白》
- 头眩《伤寒明理论》
- 头眩《丹溪心法》
- 头眩《广瘟疫论》
- 头眩《医学入门》
- 头眩《金匮钩玄》
- 头眩《杂病治例》
- 头眩《伤寒括要》
- 头眩《中医词典》
- 头眩门《丹台玉案》
- 头癣《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头眩目晕痰壅将危《胎产秘书》
- 头旋眼花《中医词典》
- 头眩偏痛痧《中医词典》
- 头旋(头重)《针灸资生经》
- 头眩偏痛痧《痧胀玉衡》
- 头旋《奇效简便良方》
- 头眩章《医学妙谛》
- 头旋《普济方·针灸》
- 头眩证《明医指掌》
- 头旋《中医词典》
- 头摇《中医名词词典》
- 头虚足肿痧《痧胀玉衡》
- 头摇《中医词典》
《丹溪治法心要》
- 作者:朱震亨、??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79-1368年
- 高刻丹溪治法心要原序
- 重印丹溪治法心要序
- 卷一
- 中风(第一)
- 癞风(第二)
- 伤寒(第三)
- 内伤(第四)
- 暑(第五)
- 注夏(第六)
- 暑风(第七)
- 胃风(第八)
- 湿(第九)
- 火(第十)
- 郁(第十一)
- 伤风(第十二)
- 时病(第十三)
- 斑疹(第十四)
- 大头天行病(第十五)
- 冬温为病(第十六)
- 疟(第十七)
- 咳嗽(第十八)
- 卷二
- 卷三
- 翻胃(第二十七)
- 疸(第二十八)
- 消渴(第二十九)
- 水肿(第三十)
- 臌胀(第三十一)
- 自汗(第三十二)
- 盗汗(第三十三)
- 吃逆(第三十四)
- 头风(第三十五)
- 头痛(第三十六)
- 头眩(第三十七)
- 眩运(第三十八)
- 头重(第三十九)
- 头面肿(第四十)
- 眉棱骨痛(第四十一)
- 心痛(第四十二)
- 腰痛(第四十三)
- 卷四
- 胁痛(第四十四)
- 腹痛(第四十五)
- 脾胃不调(第四十六)
- 背项痛(第四十七)
- 臂痛(第四十八)
- 痛风(第四十九、痒附)
- 伤食(第五十)
- 痞(第五十一)
- 嗳气(第五十二)
- 吞酸(第五十三)
- 嘈杂(第五十四)
- 劳瘵(第五十五)
- 诸虚(第五十六)
- 寒热(第五十七)
- 卷五
- 咳血(第五十八)
- 吐血(第五十九)
- 咯血(第六十)
- 衄血(第六十一)
- 溺血(第六十二)
- 下血(第六十三)
- 肠风(第六十四)
- 痔漏(第六十五)
- 梦遗(第六十六)
- 精滑(第六十七)
- 浊(第六十八)
- 淋(第六十九)
- 小便不禁(第七十)
- 小便不通(第七十一)
- 大便秘结(第七十二)
- 关格(第七十三)
- 痫证(第七十四)
- 健忘(第七十五)
- 怔忡(第七十六)
- 惊悸(第七十七)
- 烦躁(第七十八)
- 心病(第七十九)
- 块(一名积瘕第八十)
- 茶癖(第八十一)
- 疝(第八十二)
- 耳(第八十三)
- 鼻(第八十四)
- 脚气(第八十五)
- 卷六
- 痿(第八十六)
- (第八十七)
- 手足心热(第八十八)
- 手足麻木(第八十九)
- 厥(第九十)
- 诸目疾(第九十一)
- 口疮(第九十二)
- 骨(第九十三)
- 咽喉(第九十四)
- 天泡疮(第九十五)
- 齿痛(第九十六)
- 脱肛(第九十七)
- 瘿气(第九十八)
- 吐虫(第九十九)
- 肺痈(第一百)
- 肠痈(第一百一)
- 乳痈(第一百二)
- 骑马痈(第一百三)
- 附骨痈(第一百四)
- 肿毒(第一百五)
- 结核(第一百六)
- 瘰(第一百七)
- 破伤风(第一百八)
- HT疮(第一百九)
- 扑损疮(第一百十)
- 杖疮(第一百十一)
- 短朵(第一百十二)
- 冻疮(第一百十三)
- 下疳疮(第一百十四)
- 汤火疮(第一百十五)
- 金疮(第一百十六)
- 风狗咬(第一百十七)
- 疮癣(第一百十八)
- 虫毒(第一百十九)
- 中毒(第一百二十)
- 胡气(第一百二十一)
- 卷七·妇人科
- 卷八·小儿科
- 初生(第一)
- 急慢惊风(第二)
- 疳病(第三)
- 痘疹(第四)
- 吐泻(第五)
- 痢(第六)
- 诸虫(第七)
- 腹胀痛(第八)
- 诸积(第九)
- 风痰喘嗽(第十)
- 痫狂(第十一)
- 夜啼(第十二)
- 口糜(第十三)
- 口噤(第十四)
- 中风(第十五)
- 历节风(第十六)
- 赤游丹毒(第十七)
- 身体痿痹(第十八)
- 身热(第十九)
- 解颅(第二十)
- 小儿杂病(第二十一)
- 断乳方(第二十二)
- 杂方(第二十三)
- 附∶医案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