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第六十三
麻初泄泻最为宜.泻而日久须治之.热寒食冷便脓血.数般当分新与迟.
麻症泄泻.慎勿遽止.盖麻有泻.而胃与大肠之邪热得解.是亦表里分消之义也.初热作泻者.用猪苓汤去阿胶、甘草.加葛根、连翘、牛蒡子主之.(有用香苏散者.然终不若分利之为当也.香苏散方仍列.)若麻见二三日泄泻者.以透斑和中汤去升麻、川芎、柴胡、桔梗、半夏、陈皮、甘草、生姜.加连翘、牛蒡子、地骨皮主之.若身热烦渴泄泻者.用三苓散(见三十七条)加地骨皮、黄连、黄芩、麦冬主之.夏月用辰砂益元散去甘草治之.如麻后泄泻者.以薏苡仁散去香附、甘草主之.麻后泄泻及便脓血者.皆由热邪内陷故也.大忌止泄.惟宜用升散之药.以黄连葛根汤加扁豆、滑石、白芍药.数剂与服当自愈.然麻症泄泻.须分新、久、寒、热、伤食、伤冷、六般.若初热泻者.用三苓散加木通.以重泻心经之热.寒泻则十中无一.或有伤食伤冷而作寒泻.四肢冰冷.肚腹不热.口不作渴.小便不赤者.不得已而用理中汤.一剂止之.久泻不止者.以六君子汤加肉豆蔻.或香蔻丸止之.如再不止.用醒脾散与服.或以五倍子、罂粟壳烧灰.用米饮调下涩之.凡后数方.盖亦万不得已.从权而用.切不可目为定规而滥用也.
朱曰 泄泻亦非重证.惟不可久耳.
香苏散
透斑和中汤
葛根 猪苓 泽泻 茯苓 川芎 升麻(各七分) 前胡 桔梗(各一钱) 柴胡(五分) 陈皮 半夏(各七分) 甘草(三分) 生姜三片引.水煎.分作数次服.
辰砂益元散 治暑月小便不利.
辰砂(一钱) 桂府滑石(水飞过六两) 甘草(一两) 为细末.清水调下二三钱.老人、虚人.及病后伤津而小便不利者.不宜用.又治暑月发惊多汗.小便涩痛.兼泻心火.前方加薄荷叶少许.以清肺热.名鸡苏散.加青黛少许.以散肝火.名碧玉散.加石膏少许.以除胃热.名白玉散.治同本方.加红曲五钱.以治赤痢.名清六丸.加吴茱萸一两.以治湿热吞酸.(一书治白痢.)名茱萸六一散.加干姜五钱.以治白痢.(一书消饮食)名温六丸.加生柏叶、生车前、生藕节、以治血淋.名三生益元散.加葱豉治虚烦不得眠.名葱豉益元散.以水煎服.则兼散表邪.
薏苡仁 淮山药 白茯苓 谷麦芽 白扁豆 香附米 山楂肉 甘草 水煎服.
香蔻丸
黄连(炒) 肉豆蔻(麸包煨) 诃子肉(麸包煨去壳) 木香 砂仁 白茯苓 为末.饭丸.麻子大.米饮下.十五丸.
北全蝎(五只糯米拌炒) 白附子(乌豆水浸蒸) 人参 木香 白茯苓 天麻(姜汁蒸)石菖蒲(去尾姜汁蒸) 炙甘草 为末.水调服.

- 泄泻《麻科活人全书》
- 泄泻《脉症治方》
- 泄泻《丹溪手镜》
- 泄泻《医学实在易》
- 泄泻《丹溪治法心要》
- 泄泻《文堂集验方》
- 泄泻《友渔斋医话》
- 泄泻《回春录》
- 泄泻《奇效简便良方》
- 泄泻《竹林女科证治》
- 泄泻《校注医醇剩义》
- 泄泻《推拿抉微》
- 泄泻《医学从众录》
- 泄泻《明医杂着》
- 泄泻《幼科发挥》
- 泄泻《明医杂着》
- 泄泻《中医内科学》
- 泄泻《仁术便览》
- 泄泻《厘正按摩要术》
- 泄泻《吴鞠通医案》
- 泄泻《邵兰荪医案》
- 泄泻《医学心悟》
- 泄泻《中医儿科学》
- 泄泻《丹溪心法》
- 泄泻《时方妙用》
- 泄泻《医学摘粹》
- 泄泻《医学三字经》
- 泄泻《医学摘粹》
- 泄泻《叶天士医案精华》
- 泄泻《卫生易简方》
- 泄泻《慈幼便览》
《麻科活人全书》
- 作者:谢玉琼恩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48年
- 原序
- 序
- 卷之一
- 麻疹骨髓赋(增朴)
- 静远主人麻疹西江月(删订)
- 麻证条目法旨用药要诀(删订)
- 增订治麻问答捷要
- 麻疹形式要旨证治秘诀
- 麻疹证治大略括
- 密斋治法大略括
- 验麻色吉凶
- 麻疹轻证
- 麻疹重证
- 麻疹不治证
- 麻疹死证括
- 应用药性
- 麻后宜用药性
- 卷之二
- 四方麻名第一
- 岁气第二
- 预解宣毒第三
- 诸潮亦能发麻第四
- 初潮认证第五
- 初热未明是否勿峻发表第六
- 避风寒第七
- 忌恣食生冷物骤用寒凉药第八
- 忌食辛辣热物误用辛热药饵第九
- 忌食诸肉鸡鱼盐醋五辛等物第十
- 忌兼用补涩第十一
- 升发清凉解毒当分先后第十二
- 麻当分天时第十三
- 补中第十四
- 正麻奶麻风瘾不同第十五
- 温麻第十六
- 痘夹麻出第十七
- 盖痘解毒麻第十八
- 痘后出麻第十九
- 闭症第二十
- 首尾调和第二十一
- 热有远近而出第二十二
- 不热第二十三
- 微热第二十四
- 乍热第二十五
- 壮热第二十六
- 潮热第二十七
- 渴热第二十八
- 口渴恣饮致成水蓄第二十九
- 复热第三十
- 始终潮热第三十一
- 烦躁第三十二
- 出不快发不出第三十三
- 过期不出第三十四
- 已出热甚不减第三十五
- 已出红肿太甚第三十六
- 不透表第三十七
- 尽透表第三十八
- 一齐涌出第三十九
- 麻色分治第四十
- 阴阳两部多少第四十一
- 红润不起已出不红第四十二
- 鲜红色淡红色第四十三
- 粒红肤白麻如肌白第四十四
- 紫黯色第四十五
- 粒头焦第四十六
- 云头片第四十七
- 发热而发斑屑是成瘾疹第四十八
- 易收早收难收第四十九
- 卷之三
- 咳嗽第五十
- 气促发喘鼻扇胸高第五十一
- 第五十二
- 喑哑声音不清第五十三
- 呃逆第五十四
- 喷嚏第五十五
- 鼻通多涕鼻干无涕第五十六
- 微汗自汗大汗无汗第五十七
- 衄血诸失血第五十八
- 呕吐第五十九
- 吐痰麻后有痰胸口痰甚第六十
- 吐蛔虫第六十一
- 口中流涎不止第六十二
- 泄泻第六十三
- 粪溏水泻第六十四
- 泻清第六十五
- 泻而腹痛胀满第六十六
- 咳嗽鼻衄呕吐泄泻首尾治法总论第六十七
- 大便秘第六十八
- 小便赤涩第六十九
- 大小便不通第七十
- 吐利并作下滞里急后重脱肛第七十一
- 痢症第七十二
- 下蛔虫第七十三
- 卷之四
- 眼光如水眼眶红烂羞明赤肿眼泪生翳第七十四
- 眼闭第七十五
- 眼多眵涕第七十六
- 白珠红赤第七十七
- 雀盲第七十八
- 口气臭第七十九
- 口疮第八十
- 舌生白珠第八十一
- 牙疳第八十二
- 狐惑第八十三
- 切牙第八十四
- 舌胎第八十五
- 唇燥第八十六
- 唇舌破裂第八十七
- 咽喉痛第八十八
- 头疼背强头项肿遍身痛第八十九
- 腹痛第九十
- 腰痛第九十一
- 气痛第九十二
- 头温足冷下体冷过膝四肢身体冷如冰第九十三
- 疟疾第九十四
- 沉睡昏睡似寐非寐烦躁不眠第九十五
- 中恶第九十六
- 发搐第九十七
- 谵语第九十八
- 虚羸第九十九
- 妊娠出麻第一百
- 妇人出麻适值经行及经水非正期而来第一百零一
- 产后出麻出麻胎坠第一百零二
- 产妇麻后无乳第一百零三
- 麻后遍身肿第一百零四
- 余邪为殃第一百零五
- 不食吃食太早贪食不厌第一百零六
- 麻后生疮麻后遍身瘙痒第一百零七
- 见毒医毒勿泥麻法第一百零八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