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敛
肌肉者,脾胃所主。收敛者,血气所关。苟使脾胃强,血气旺,则昨腐今生,朝脓夕敛,何致迁延岁月,臭烂起肛,受苦万状。故曰∶初肿宜消其壅滞之渐,既溃宜托其恶毒之余。毒尽宜敛,敛之法,但当大壮血气,纯补脾胃,不可泛敷生肌之药。盖毒盛自溃,毒尽自敛,如水到渠成,不容矫强,以图速效。若余毒未尽,妄敷生肌药,阻盖毒瓦斯,反致延边腐臭,为害非浅。果其痛失肿平,色转红活,而内补外敷,不日可敛矣。学人审之。

- 论敛《外科证治全书》
- 论痢证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两感伤寒《伤寒发微论》
- 论痢有寒热不当以赤白分气血《质疑录》
- 论列方(外科上)《景岳全书》
- 论痢无止法《质疑录》
- 论列方(外科下)《景岳全书》
- 论痢不专属湿热《质疑录》
- 论林亿疑白虎有差互《伤寒发微论》
- 论里中之里《医学心悟》
- 论临产催生法《济阴纲目》
- 论冷热不同《医学从众录》
- 论临产调理法《济阴纲目》
- 论冷热不同《外台秘要》
- 论临月将息《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 论类中症不可妄用再造丸《知医必辨》
- 论淋沥小便不利《华佗神方》
- 论类伤寒名义《医学入门》
- 论岭南诸病《冯氏锦囊秘录》
- 论类破伤风症《外科枢要》
- 论刘筠枝长郎失血之证《寓意草》
- 论劳嗽吐血能治不能治大旨《理虚元鉴》
- 论流气饮十宣散《外科理例》
- 论劳伤《华佗神方》
- 论流注《外科枢要》
- 论溃疡之血《疡科纲要》
- 论瘤赘《外科枢要》
- 论溃疡之水《疡科纲要》
- 论六病《古今医统大全》
- 论溃疡《外科大成》
- 论六经传受《刘河间伤寒医鉴》
《外科证治全书》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序(一)
- 自记
- 序(二)
- 重刻外科证治弁言
- 凡例
- 卷一
- 痈疽证治统论
- 痈疽部位名记
- 胃气论
- 论肿
- 论溃
- 论敛
- 论痛
- 论痒
- 五善歌
- 七恶歌
- 饮食宜忌论
- 阳痈证治则例
- 阴疽证治则例
- 烂溃不敛治法
- 翻花起肛治法
- 患孔毒根治法
- 漏管治法
- 多骨治法
- 毒瓦斯攻心治法
- 破伤风治法
- 发痉治法
- 疮口误入毒水治法
- 疮中生蛆虫治法
- 头部证治(计十证)
- 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 眼部证治(计二十三证)
- 卷二
- 卷三
- 项部证治(计五证)
- 胸博证治(计四证)
- 乳部证治(计五证)
- 腋胁肋三部证治(计三证)
- 肩部证治
- 膊臂手三部证治(计十九证)
- 背部证治(计一证)
- 腰部证治(计三证)
- 腹部证治(计四证)
- 前阴证治(计二十二证)
- 后阴证治(计六证)
- 股部证治(计四证)
- 膝部证治(计四证)
- 胫部证治(计十一证)
- 足部证治(计十八证)
- 卷四
- 发无定处证(计四十证)
- 疔疮
- 杨梅疮
- 杨梅结毒
- 小儿遗毒
- 疠风
- 石疽
- 流注
- 痼发
- 恶核
- 瘿瘤
- 疣
- 瘴疽
- 瘭疽(一名蛇瘴)
- 痘毒
- 火赤疮(附天泡疮。)
- 猫眼疮(一名寒疮。)
- 鱼脊疮
- 漆疮
- 冻疮
- 血风疮
- 癣
- 疥疮
- 疮
- 傲冬疮
- 疖
- 痱(俗名痱子)
- ??
- 葡萄疫
- 赤白游风
- 瘾疹
- 疡风
- 紫白癜风(俗名汗斑。)
- 白(一名风)
- 血箭(一名肌脉。)
- 血痣
- 五窍出血
- 血汗(一名脉溢。)
- 痛风
- 小儿胎风(一名胎赤。)
- 痒风
- 内景证治(计八证)
- 恶疮证治(计五证)
- 奇疾证治(计九证)
- 怪虫证治(计九证)
- 外因杂伤证治(计三十七证)
- 卷五
- 通用法(计七法)
- 备用法(计六法)
- 通用方(计七十七方)
- 备用要方(计九方)
- 附中毒类(计五十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