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论溃疡之血
疮疡溃后,亦有偶尔见血之证,辨其形色,溯其源流,为因为果,有可得而言者。在刀针初动之时,脓随血溢,血色鲜明,其血从皮肉之针口而来,非脓中之本兼有鲜血也(此惟初?
,血本易溢,而啼哭则火升气升,且挟心肝两经忿怒之火,故其血更多。凡暑天热疖,小儿最多,用针必须俟其皮薄脓多为佳。早针则血多脓少,未必尽善。)有劳力伤经之疡,则其络?
溢,其血较多,是宜罨其针口以止之。盖本是络中流动之血,不宜听其横溢者也。亦有溃疡太巨,并其大络化腐,则一经震动,鲜血直流。泄之不宜,止之不易。此宜令其安睡勿动,而以手术其大络,则血能止。有溃后脓色不纯,与血混合,不白不赤,作桃花色者,则元气不足,血随腐溢,最宜清养。若至元气已败,则溃后脓不成脓,血不成血,污浊垢腻,是败浆之不可救药者也。别有血瘤,不宜妄针。若不知而误针之,其血不止,最易偾事。亦有溃疡初本无血,忽然鲜血喷溢者,或则动作过度,震伤大络,苟能静摄,亦尚无伤。或则大怒伤肝,血随气涌,凉血清肝,亦易有效。此外有血箭,有血痣,有肌衄,有大衄,皆血之无故自溢者,虽非痈疽之类,而皆是外证,治疡者亦不可不知。要之无故血溢,皆由气火奔腾,以致血络迸裂。是宜大剂清心肝之火,镇而抑之,庶几龙相安潜,而汹涌波涛,于以大定。诚非杯水车薪,所能救此燎原之祸者也。

- 论溃疡之血《疡科纲要》
- 论溃疡之水《疡科纲要》
- 论劳伤《华佗神方》
- 论溃疡《外科大成》
- 论劳嗽吐血能治不能治大旨《理虚元鉴》
- 论溃烂吉凶《冯氏锦囊秘录》
- 论类破伤风症《外科枢要》
- 论溃烂必从面起兼辨生死《冯氏锦囊秘录》
- 论类伤寒名义《医学入门》
- 论溃后养胃之剂《疡科纲要》
- 论类中症不可妄用再造丸《知医必辨》
- 论溃《外科证治全书》
- 论冷热不同《外台秘要》
- 论狂言若有所失《阴证略例》
- 论冷热不同《医学从众录》
- 论苦寒补阴之误《质疑录》
- 论里中之里《医学心悟》
- 论苦《苏沈良方》
- 论痢不专属湿热《质疑录》
- 论口眼斜《冯氏锦囊秘录》
- 论痢无止法《质疑录》
- 论口疮《原要论》
- 论痢有寒热不当以赤白分气血《质疑录》
- 论芤脉《肯堂医论》
- 论痢证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客气《古今医统大全》
- 论敛《外科证治全书》
- 论渴疾本原《集验背疽方》
- 论两感伤寒《伤寒发微论》
- 论咳血《医旨绪余》
- 论列方(外科上)《景岳全书》
《疡科纲要》
- 作者:张山雷 朝代:民国初年 年份:公元1912-至今
- 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 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 第一节·诸脉总论
- 第二节·浮沉之脉
- 第三节·迟数之脉
- 第四节·大小之脉
- 第五节·滑涩之脉
- 第六节·长短之脉
- 第七节·虚实之脉
- 第八节·弦紧革牢之脉
- 第九节·软弱微散之脉
- 第十节·缓脉
- 第十一节·芤脉
- 第十二节·动脉
- 第十三节·伏脉
- 第十四节·促脉
- 第十五节·结代之脉
- 第十六节·上鱼入尺
- 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 第一节·总论
- 第二节·论肿疡退消之剂
- 第三节·论肿疡内已成脓之剂
- 第四节·论肿疡行气之剂
- 第五节·论外疡治痰之剂
- 第六节·论外疡清热之剂
- 第七节·论外疡理湿之剂
- 第八节·论外疡温养之剂
- 第九节·论外疡补益之剂
- 第十节·论外疡提脓托毒之剂
- 第十一节·论溃后养胃之剂
- 第十二节·论疡科通用丸散
- 第十三节·论外治之药
- 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