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疽证治则例
阴疽之形,皆阔大平塌,根盘坚硬,皮色不异,或痛或不痛,乃外科最险之证。倘误服寒凉,其色变如隔宿猪肝,毒攻五内,神昏即死。治之之法,非麻黄不能开其腠理,非肉桂、炮姜不能解其凝寒;腠理一开,寒凝一解,气血流行,则患随消矣。血气不能化毒者,则宜温补排脓,虽当溃脓,而毒瓦斯未尽,肿硬未消,亦仍以温气血开腠理为要。大抵初起患轻,未经误药者,可用加味二陈汤(通用十八。)纳阳和丸(通用六。)同煎数服消之。如曾经误药,或皮色稍变,须服阳和汤(通用五。)其甚者,与犀黄丸(通用四十八。)早晚轮服。溃后亦然。如失荣、恶核、石疽等证,初起毒根深固者,须更兼紫元丹(通用五十一。)间服方能全消。凡详见于各部中,宜同参用。
一、初起兼头痛、发热、恶寒、肢体拘急等表证者,先以保安万灵丹(通用五十四。)汗之,或人参败毒散(通用三。)去独活加桂枝一钱汗之,待表证退,按前法治之。
一、溃后忽见表证,则以托邪饮(通用十二。)加桂枝一钱煎服。少倾,啜热粥一瓯,暖卧微汗取效,不可令大汗。如未效,再进。待表势解,须接补元气,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熟地最妙。
一、初起或溃后欲呕,而别无表证者,胃气虚也,六君子汤(通用二十一。)加炮干姜主之。
一、溃后但恶寒而不发热者,阳气虚也,十全大补汤(通用二十六。)加姜、附主之。
一、溃后见晡热、内热证者,阴血虚也,四物汤(通用二十三。)去川芎,倍熟地,加参、术、地骨皮、甘草主之。
一、大患久溃,或脓血去多,忽见发热恶寒,面赤烦躁,口虽渴而喜热饮者,此血虚发躁,急以当归补血汤,(通用三十三。)或当归黄 汤(通用三十四。)服之。否则发痉。
一、溃后口干作渴,饮水不歇,小便频数,或淋漓作痛,或舌上燥黄如金色者,乃肾水枯竭,心火炎炽,此证最恶,急用加减八味丸(通用四十六。)以滋补之,否则不救,迟治亦不救一、溃后喘促咳嗽,脾肺虚也,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茯苓、半夏、五味子主之。或加熟地,口燥者加麦门冬。
一、溃延日久,病患脾虚气滞者,则先服六君子汤加芎、归数剂,参、术、草宜生,忌炙。待其饮食复常,再按前法治之。凡经表汗后,亦如是治。
一、好饮之人,每发酒毒,如阴疽状,发无定处。初起漫肿,内似结核,不红或淡红,重着板痛,多有兼头晕发热汗出呕吐之证。此元气大伤,酒毒熏蒸,结滞经隧。治宜清利湿热,培补元气。内服加味解酲汤,(见发无定处痼发下。)外以赤小豆为末,滚水或米醋调敷,或以乌龙膏(通用六十。)敷之。若误投阳和汤,小金丹等甘热之药,轻则呕吐脓血,重则神昏发狂,成痉不救。此证从前未经发明,余历视颇多,特表揭于此。毫厘千里,生死攸关,业医者细心审辨焉。
一、凡色白大少阴疽,忌贴洞天、千捶、鲫鱼等膏。盖寒凉不利于阴疽,且内有巴豆、蓖麻子,未溃者贴则致溃,已溃者贴则致命,有孕者贴则堕胎。故凡阴疽未溃者,宜敷抑阴散,(通用五十八。)既溃后,宜贴阳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一、犀黄丸、(通用四十八。)小金丹、(通用五十二。)内有麝香,妊妇忌服,当以阳和汤愈之。愈后再服三、四剂,以代小金丹,永杜后患。
一、小儿不能服煎剂者,以小金丹化服代之。

- 阴疽证治则例《外科证治全书》
- 阴疽用膏议《外科全生集》
- 阴疽治法《外科全生集》
- 阴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 阴绝《中医名词词典》
- 阴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 阴绝《中医词典》
- 阴疽论《外科全生集》
- 阴厥《中医词典》
- 阴疽《奇效简便良方》
- 阴厥《伤寒捷诀》
- 阴疽《外科心法要诀》
- 阴厥《药症忌宜》
- 阴疽《医宗金鉴》
- 阴厥论《中藏经》
- 阴居《中医词典》
- 阴厥阳厥《灵素节注类编》
- 阴痉《中医词典》
- 阴厥阳厥《伤寒大白》
- 阴精《中医词典》
- 阴厥阳厥(三十九附脏厥蛔厥)《景岳全书》
- 阴经分传中《医述》
- 阴菌《中医词典》
- 阴经分传中《疡医大全》
- 阴菌门主方《疡医大全》
- 阴经发热《伤寒捷诀》
- 阴菌门主论《疡医大全》
- 阴经《中医词典》
- 阴宽《中医词典》
- 阴茎肿瘤《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阴宽秘方《华佗神方》
《外科证治全书》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序(一)
- 自记
- 序(二)
- 重刻外科证治弁言
- 凡例
- 卷一
- 痈疽证治统论
- 痈疽部位名记
- 胃气论
- 论肿
- 论溃
- 论敛
- 论痛
- 论痒
- 五善歌
- 七恶歌
- 饮食宜忌论
- 阳痈证治则例
- 阴疽证治则例
- 烂溃不敛治法
- 翻花起肛治法
- 患孔毒根治法
- 漏管治法
- 多骨治法
- 毒瓦斯攻心治法
- 破伤风治法
- 发痉治法
- 疮口误入毒水治法
- 疮中生蛆虫治法
- 头部证治(计十证)
- 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 眼部证治(计二十三证)
- 卷二
- 卷三
- 项部证治(计五证)
- 胸博证治(计四证)
- 乳部证治(计五证)
- 腋胁肋三部证治(计三证)
- 肩部证治
- 膊臂手三部证治(计十九证)
- 背部证治(计一证)
- 腰部证治(计三证)
- 腹部证治(计四证)
- 前阴证治(计二十二证)
- 后阴证治(计六证)
- 股部证治(计四证)
- 膝部证治(计四证)
- 胫部证治(计十一证)
- 足部证治(计十八证)
- 卷四
- 发无定处证(计四十证)
- 疔疮
- 杨梅疮
- 杨梅结毒
- 小儿遗毒
- 疠风
- 石疽
- 流注
- 痼发
- 恶核
- 瘿瘤
- 疣
- 瘴疽
- 瘭疽(一名蛇瘴)
- 痘毒
- 火赤疮(附天泡疮。)
- 猫眼疮(一名寒疮。)
- 鱼脊疮
- 漆疮
- 冻疮
- 血风疮
- 癣
- 疥疮
- 疮
- 傲冬疮
- 疖
- 痱(俗名痱子)
- ??
- 葡萄疫
- 赤白游风
- 瘾疹
- 疡风
- 紫白癜风(俗名汗斑。)
- 白(一名风)
- 血箭(一名肌脉。)
- 血痣
- 五窍出血
- 血汗(一名脉溢。)
- 痛风
- 小儿胎风(一名胎赤。)
- 痒风
- 内景证治(计八证)
- 恶疮证治(计五证)
- 奇疾证治(计九证)
- 怪虫证治(计九证)
- 外因杂伤证治(计三十七证)
- 卷五
- 通用法(计七法)
- 备用法(计六法)
- 通用方(计七十七方)
- 备用要方(计九方)
- 附中毒类(计五十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