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论溃疡之水

《疡科纲要》书籍目录

溃疡流水,凡皮肤之病,皆湿盛也。如疥疮、天泡疮、黄水疮之属,奇痒异常,皆有水无脓,皆湿热之淫溢于肌腠者也。其水黄浊而粘,其毒甚炽,最易浸淫四窜,不独一人之身沾染此水,随即发粒痒搔,即他人沾之,亦易传染。而湿盛之人,感触其气,亦即同病,此湿疥、天泡疮等证,所以为流行病之一类。世俗之人,望而却步,诚非无因,是为疡疮水毒之滋蔓者。此外如游风湿注,湿 湿癣,旋耳疮燕窝疮、阴 疮、肾囊风、坐板疮诸证,?

脓毒已泄,余肿未消,亦必化水外溢,而后肿势渐退,则其水不粘,或作淡黄色,或竟清沏如泉,渐渐从疮口溢出。必俟水尽复见稠脓,而始痊愈。则凡情势较巨,内攻较深者,无不有此一候。然为日无几,至多不过四、五日,而新肌渐满。是溃疡顺境,流水之必不为害者。若溃已有日,其脓清澈不稠,或仅见黄水,或竟流清水,绵延渐久,是其人正气不充,滋养力薄,必以养胃健脾,助其生化之源,庶乎水尽见脓,肌肉渐能填满。否则水愈多而正愈伤,殊非佳境。凡普通疡患,恒以溃脓为顺,流水为逆,职是故也。别有足部之疡,积湿蕴热,忽发红肿,情势坚巨,浮红光亮,按之随指陷下,一时不能即起。此证湿火若盛,化腐最易,即是阳发大毒,俗名水疔。宜于未腐之先,以铍针于光亮之处,刺八、九针或十数针(?

针?

盛之证,臂 手背,亦间有之,惟发于足跗两胫者最多,故俗有手发背、脚发背之名。

湿香港脚者,又不时频发,皆宜针之(此病吾吴俗名流火,湿热俱盛,每易腐烂,即所谓流水?

为?

久,水色淡黄,日久则为深黄,为青绿,粘稠异常,有如鸡卵之白。此水流尽,调治较易。此内溃成水之又一种也。若夫疔毒不聚,有水无脓,及脑疽、背疽,化脓不成,仅有黄水隐隐,则肿必大坚,毒易内陷,是为险证。苟非调治有方,使大毒化脓透达,颇有大命之厄。

余如瘰 顽疮,时而有脓,时而流水,则亦以见脓为顺,见水为逆。流脓可冀成功,流水必难收效。而石疽、失荣、乳癖、乳岩胀裂之后,时而有水,时而有血,以及坏证之败浆,血水污浊,色晦臭腥者,则皆百无一治。此又疡患流水者之最恶候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疡科纲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疡科纲要》书籍目录
  1. 论溃疡之水《疡科纲要》
  2. 论溃疡《外科大成》
  3. 论溃疡之血《疡科纲要》
  4. 论溃烂吉凶《冯氏锦囊秘录》
  5. 论劳伤《华佗神方》
  6. 论溃烂必从面起兼辨生死《冯氏锦囊秘录》
  7. 论劳嗽吐血能治不能治大旨《理虚元鉴》
  8. 论溃后养胃之剂《疡科纲要》
  9. 论类破伤风症《外科枢要》
  10. 论溃《外科证治全书》
  11. 论类伤寒名义《医学入门》
  12. 论狂言若有所失《阴证略例》
  13. 论类中症不可妄用再造丸《知医必辨》
  14. 论苦寒补阴之误《质疑录》
  15. 论冷热不同《外台秘要》
  16. 论苦《苏沈良方》
  17. 论冷热不同《医学从众录》
  18. 论口眼斜《冯氏锦囊秘录》
  19. 论里中之里《医学心悟》
  20. 论口疮《原要论》
  21. 论痢不专属湿热《质疑录》
  22. 论芤脉《肯堂医论》
  23. 论痢无止法《质疑录》
  24. 论客气《古今医统大全》
  25. 论痢有寒热不当以赤白分气血《质疑录》
  26. 论渴疾本原《集验背疽方》
  27. 论痢证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28. 论咳血《医旨绪余》
  29. 论敛《外科证治全书》
  30. 论咳嗽(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31. 论两感伤寒《伤寒发微论》

《疡科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