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经传受

《刘河间伤寒医鉴》书籍目录

《活人书》∶太阴、少阴、厥阴,皆属阴证也。少阴者,肾也,厥阴者,肝也,太阴者,脾也。何谓太阴?太阴者,脾之经,主胸膈胀。何谓少阴?少阴者,肾之经,主脉微细,主心烦欲寐。或自利而渴者,何也?谓中病时,腠理寒,便入阴经,不经三阳也。盖寒入于太阳则发热恶寒,入于少阴,只恶寒而不发热也。三阴中寒,微则理中汤,稍厥或中寒下利,即甘草干姜,大段重者,四逆汤,无脉者,通脉四逆汤。何谓厥阴?厥阴者,肝之经也,厥阴之为主,主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也。若阴气独盛,阳气暴绝,则为阴毒,其证四肢逆冷,腹脐筑痛,身如被杖,脉沉疾,或吐或利。当急灸脐下,服以辛热之药,令阳复而大汗矣。守真曰∶人之伤寒,则为病热,古今一同,通谓之伤寒病。前三日,巨阳、阳明、少阳受之,热在于表,汗之则愈,后三日,太阴、少阴、厥阴受之,热传于里,下之则愈。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之证。古圣训阴阳为表里,惟仲景深得其义。

厥后朱肱《活人书》,特失仲景本义,将阴阳二字释作寒热。此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矣。《素问·热论》云,黄帝问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营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小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矣。其未满三日,可汗而已,其满三日,可泄而已。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刘河间伤寒医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刘河间伤寒医鉴》书籍目录
  1. 论六经传受《刘河间伤寒医鉴》
  2. 论六病《古今医统大全》
  3. 论六经无再传《叶选医衡》
  4. 论瘤赘《外科枢要》
  5. 论六经正病《医学入门》
  6. 论流注《外科枢要》
  7. 论六脉《古今医统大全》
  8. 论流气饮十宣散《外科理例》
  9. 论六气所生之病《史载之方》
  10. 论刘筠枝长郎失血之证《寓意草》
  11. 论六十年客气《古今医统大全》
  12. 论岭南诸病《冯氏锦囊秘录》
  13. 论六十日交气日刻《古今医统大全》
  14. 论淋沥小便不利《华佗神方》
  15. 论六味车螯散《外科理例》
  16. 论临月将息《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7. 论龙芮《苏沈良方》
  18. 论临产调理法《济阴纲目》
  19. 论漏芦《苏沈良方》
  20. 论临产催生法《济阴纲目》
  21. 论鹿茸麋茸《苏沈良方》
  22. 论林亿疑白虎有差互《伤寒发微论》
  23. 论瘰《外科枢要》
  24. 论列方(外科下)《景岳全书》
  25. 论瘰治法《外科精义》
  26. 论列方(外科上)《景岳全书》
  27. 论麻疹属腑治法《冯氏锦囊秘录》
  28. 论两感伤寒《伤寒发微论》
  29. 论麻子《苏沈良方》
  30. 论敛《外科证治全书》
  31. 论脉《景岳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