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疮
一名广疮,因其毒出岭南;一名时疮,以时气乖变,邪气凑袭之故;一名翻花疮,因其缠绵夹湿而生白泡。有形如赤豆,嵌于肉内,坚硬如铁,名杨梅痘。有形如风豆作痒,名杨梅疹。有先起红晕后发斑点,名杨梅斑。有色红作痒,其圈大小不一,二、三相套,名杨梅圈。
名形虽异,要不出气化、精化二因。气化传染者轻,精化欲染者重。气化者,或遇生此疮之人,鼻闻其臭,或误食其物,或登圊受其不洁之气,脾肺受毒,故先从上部见之。皮肤作痒,筋骨或疼或不疼,疮形小而且干,此不过在皮毛肌肉之间,每日用换肌消毒散去木瓜加荆芥、防风、蝉衣汗之,或更以龙胆泻肝汤接服,清去湿热,自当痊愈。精化者,由交媾不洁,精泄时毒从精道乘虚直透命门以灌冲脉,所以内入骨髓,外达皮毛,凡冲脉所到之处,无所不有。多有先患下疳,次便毒,渐至筋骨疼痛,下部生疮,或小水涩淋,其疮形大而坚硬,为害最恶。治之以化毒为贵,熏为忌,熏罨瘥者复发难治。医方有升药为丸,雄黄为衣,包裹吞服,数日即好。或燃药条一根,口含冷水诸法,皆收毒入内,掩饰瞒人,害人性命,羞畏人知者多受其害。复发则烂毒、瞎眼。初起宜用三黄丸,每日五鼓取四钱热陈酒送服,醉盖取汗,或兼以龙胆泻肝汤,每日早晚轮服,外用忍冬藤煎汤日洗、血余散日敷,渐渐取效。其有疮生头面或遍身不便处,欲其速愈,但用金霜散敷之,则二、三日可以脱落,亦神妙者也。然此惟治标之法耳,还须服药消其内毒,稍有遗毒未消,难逃后患。如换肌消毒散、槐花蕊方皆消余毒妙药。
一、有杨梅癣,用水浮萍煎汁浸洗,间日一次,数次即愈。
换肌消毒散
木瓜(不犯铁器) 甘草(各八分) 土茯苓(一两) 忍冬花(三钱) 当归 白藓皮(各二钱) 薏苡仁(四钱) 皂针(二钱) 木通(一钱五分) 白芷(一钱五分)
上水煎服,毒甚者加土茯苓至四、五两。
上二味共研,每两加麝香一钱再研和,密贮瓷罐内,临用白蜜调敷。
附方 愈后退斑饼
用黑母牛粪捻作小饼,炭火煨半熟,乘热贴患处,一时取去斑痕自退转白。
龙胆泻肝汤(通用九。)
槐花蕊(通用四十二。)
三黄丸(通用四十九。)
金霜散(通用七十一。)
附方
一、方用大虾蟆一个,肚上剖开,将雄黄一两填入用黄泥包好,放炭火内锻炼以泥红为度,散一、二剂,则终身不发矣。
一、患杨梅疮,服轻粉一时收敛,以图目前遮饰。岂知毒藏于内,必致外溃,未几而毒发于救。急治亦须用大剂药,些小之剂无效,方用护鼻散。
护鼻散
元参(三两) 麦冬(二两) 生草(一两) 生丹砂(末三钱) 桔梗(五钱) 花粉(三钱)银花(三两)
水煎调丹砂末,一剂鼻知香臭,连服四剂,鼻上黑色散去,可免鼻梁烂落矣。更用全鼻散。
全鼻散
元参(一两) 生甘草(三钱) 银花(一两) 当归(一两) 麦冬(五钱) 人参(三钱)
水煎调入丹砂末(一钱),服十剂而一身之毒尽出,方保无虞。前方勇猛所以救其急,后方平乃水银之母,子见母相逢不相离,丹砂出而轻粉亦出。倘鼻柱已倾,肉腐不堪,将前护鼻散救之,虽鼻不重长,而性命可援,不致于死也。
一、杨梅疮黄浓泛滥,腐臭不堪,世人皆以为毒盛,多用败毒之药。孰知曰败毒而毒愈盛、疮愈乎,方用二生汤。
二生汤
生黄 (一两) 土茯苓(二两) 甘草(三钱,生)
水煎服,连服四剂,疮色红活;再服四剂,疮尽干燥;又服四剂痊愈。此方如毒重疼痛非常,则加当归一两、银花二两、倍土茯苓;便结燥者加紫草三钱。

- 杨梅疮《外科证治全书》
- 杨梅疮《外科理例》
- 杨梅疮《奇效简便良方》
- 杨梅疮《急救广生集》
- 杨梅疮《立斋外科发挥》
- 杨梅疮《外科心法要诀》
- 杨梅疮《慈幼便览》
- 杨梅疮《万病回春》
- 杨梅疮(外科理例 下)《古今医统大全》
- 杨梅疮《保婴撮要》
- 杨梅疮部《外科启玄》
- 杨梅疮《古今医鉴》
- 杨梅疮第一方《奇效简便良方》
- 杨梅疮《寿世保元》
- 杨梅疮毒《经验丹方汇编》
- 杨梅疮《证治准绳·疡医》
- 杨梅疮发源《医门补要》
- 杨梅疮《证治准绳·幼科》
- 杨梅疮方《冯氏锦囊秘录》
- 杨梅疮《医宗金鉴》
- 杨梅疮结毒总论《疡科心得集》
- 杨梅疮《中医词典》
- 杨梅疮论《青囊秘诀》
- 杨梅疮《景岳全书》
- 杨梅疮论《外科正宗》
- 杨梅疮《中医名词词典》
- 杨梅疮门(五则)《辨证录》
- 杨梅《药性切用》
- 杨梅疮门主方《疡医大全》
- 杨梅《外科全生集》
- 杨梅疮门主论《疡医大全》
《外科证治全书》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序(一)
- 自记
- 序(二)
- 重刻外科证治弁言
- 凡例
- 卷一
- 痈疽证治统论
- 痈疽部位名记
- 胃气论
- 论肿
- 论溃
- 论敛
- 论痛
- 论痒
- 五善歌
- 七恶歌
- 饮食宜忌论
- 阳痈证治则例
- 阴疽证治则例
- 烂溃不敛治法
- 翻花起肛治法
- 患孔毒根治法
- 漏管治法
- 多骨治法
- 毒瓦斯攻心治法
- 破伤风治法
- 发痉治法
- 疮口误入毒水治法
- 疮中生蛆虫治法
- 头部证治(计十证)
- 面部证治(计十六证)
- 眼部证治(计二十三证)
- 卷二
- 卷三
- 项部证治(计五证)
- 胸博证治(计四证)
- 乳部证治(计五证)
- 腋胁肋三部证治(计三证)
- 肩部证治
- 膊臂手三部证治(计十九证)
- 背部证治(计一证)
- 腰部证治(计三证)
- 腹部证治(计四证)
- 前阴证治(计二十二证)
- 后阴证治(计六证)
- 股部证治(计四证)
- 膝部证治(计四证)
- 胫部证治(计十一证)
- 足部证治(计十八证)
- 卷四
- 发无定处证(计四十证)
- 疔疮
- 杨梅疮
- 杨梅结毒
- 小儿遗毒
- 疠风
- 石疽
- 流注
- 痼发
- 恶核
- 瘿瘤
- 疣
- 瘴疽
- 瘭疽(一名蛇瘴)
- 痘毒
- 火赤疮(附天泡疮。)
- 猫眼疮(一名寒疮。)
- 鱼脊疮
- 漆疮
- 冻疮
- 血风疮
- 癣
- 疥疮
- 疮
- 傲冬疮
- 疖
- 痱(俗名痱子)
- ??
- 葡萄疫
- 赤白游风
- 瘾疹
- 疡风
- 紫白癜风(俗名汗斑。)
- 白(一名风)
- 血箭(一名肌脉。)
- 血痣
- 五窍出血
- 血汗(一名脉溢。)
- 痛风
- 小儿胎风(一名胎赤。)
- 痒风
- 内景证治(计八证)
- 恶疮证治(计五证)
- 奇疾证治(计九证)
- 怪虫证治(计九证)
- 外因杂伤证治(计三十七证)
- 卷五
- 通用法(计七法)
- 备用法(计六法)
- 通用方(计七十七方)
- 备用要方(计九方)
- 附中毒类(计五十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