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证治(计十八证)

《外科证治全书》书籍目录

筋脉踝下曰足。足背曰跗,一名足趺,俗名足面。足后跟曰跟。足指曰趾,趾者别于手也。

足之为聚纹毛。足下面着地者为踵,俗名脚底版。

足大趾外侧属肝,内侧属脾,脾筋、脉皆起于足大趾,隐白穴为脾井,溜于节后陷中大都穴为脾荣,注于内侧核骨下太白穴为脾 ,循大趾本节后一寸公孙穴为脾络,历内踝前三分陷中穴之次。肝筋、脉皆起于足大指外侧丛毛之际,大敦穴为肝井,溜于趾缝中行间穴为肝荥,行跗上注于本节后二寸动脉中太冲穴为肝 ,结于内踝前一寸中封穴之为肝经,循踝上五寸蠡沟穴为肝络,直上内辅骨下横纹尽处曲泉穴为肝合,阴股五里阴 之次。

足二趾(即大趾之次趾。)

足三趾(一名中趾。)属胃,胃筋、脉起于足中趾内侧,历兑穴为胃井,溜于次趾外侧陷中内庭穴为胃荥,注入内庭后二寸陷谷穴为胃 ,过于跗上去内庭五寸冲阳穴为胃原,自足跗直上循足胫历腕上系草鞋处解溪穴为胃经,又历外踝上八寸丰隆穴为胃络,结于膝下三寸三里穴为胃合,上膝循伏兔结于髀膝上起肉处为中趾内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足四趾(即小趾之次趾。)属胆,胆筋起足四趾外端,窍阴穴之次为胆井,趾岐骨间有侠溪穴为胆荥,侠溪上寸半有临泣穴为胆 ,侠溪上四寸五分有丘墟穴为胆原,外踝上四寸阳辅穴为胆经,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为胆合,由是上走髀,分为两歧,前者结伏兔,后者结于尻,直者上季胁,其支自阳白直下出膝外 循经抵外踝至足 入四趾之间,支者别附上入大趾贯爪甲后足小趾,趾下属肾,外侧属膀胱,筋、脉俱起小趾之下,斜趋足心涌泉穴为肾井,又斜趋内,自跟别至跟后踝中大骨上两筋间有大钟穴为肾络,踝上二寸复溜穴为肾经,上 (腿中肚曰 )。出 内廉结于内辅骨下阴谷穴之次为肾合,从是并太阳之筋上循阴股。

膀胱筋起小趾外侧,至爪甲一分至阴穴之次为膀胱井,历本节之前陷中有通谷穴为膀胱荥,为中为膀胱合,由 直上结于臀,其脉从腰抵 出小趾外侧。

(一名足跗发。) 足背上为足背发凡脚赤肿痛溃脓,足三阳湿热可治。微赤微肿脓清或出水,足三阴亏损难治。湿热者用仙方活命饮,既溃用内托散金银花,外贴膏出脓而愈。亏损者用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听其渐愈,盖四肢皆禀气于胃,胃气血盛则善步,胃血气少则少肉善寒,渐成痿厥足痹,故足疾必。急着肉灸之,以行壅滞助阳气,内服十全大补汤八味地黄丸,以壮脾土,滋化源,亦有生者。

仙方活命饮(通用一。)

补中益气汤(通用三十。)

内托散(通用三十八。)

十全大补汤(通用二十六。)

六味地黄丸(通用四十三。)

八味地黄丸(通用四十五。)

(一名足心发,俗名病穿版,又名穿窟天蛇。)

生足底涌泉穴,乃肾经虚损之证,当别红白,按阳阴疽则例治之。

一、凡足心或热或痒痛或麻或肿胀,皆肾虚,六味、八味消息用之。

一、有足心疼如中箭,忽发忽歇,此肾之风毒,泻肾则愈,六味地黄汤独活黄柏

六味地黄丸(通用四十三。)

八味地黄汤(通用四十五。)

生足趾,初起色白,麻痛或不痛者名脱疽。初起色赤,肿痛如汤泼火燎者名敦痈。脱疽以手部脱疽法治之,敦痈以胫部毒热流注法治之。

《灵枢》云∶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急治之,百日死。发于足旁名曰厉痈,其状不大,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按此二证,亦不外乎色红色白痈疽别治。

(古名兔啮,俗名脚挛跟。)

足跟肿痛,或疮如豆粒,当辨其色红色白按阳痈阴疽则例治法。但此乃二跷发源之处,肾经,随宜取用,以滋化源。盖患先得于虚,既溃脓水淋漓,以虚益虚,虽大补气血犹恐不及,若专治其外,务末忘本,必不能愈。

补中益气汤(通用三十。)

六味地黄丸(通用四十三。)

八味地黄丸(通用四十五。)

(一名琉璃发。)

生足跟旁,形如枣栗,色黄而亮,肿若琉璃,由行崎岖之路,劳伤筋脉而成。初用仙方活命饮加木香,宣通壅滞,脓熟针之,余按阳痈则例治法。

仙方活命饮(通用一。)

生足掌,初如火燎,随生紫白黄泡,闷肿硬疼,不能着地,连生数泡,皮浓难于自破,三、五,次用线针将泡挑破,泄去毒水,贴洞天膏,内服解毒泻肝汤。如湿重流水者,则以五美散撒之,更用膏盖贴。

解毒泻肝汤

防风 山栀 石膏 黄芩 苍术 木通甘草(各二钱)

上加灯心三十根,水酒各半煎,食前服。

洞天膏(通用七十六。)

五美散(通用六十七。)

初起紫白泡,疼痛彻骨,渐至腐烂深孔,紫黑血水腥秽,日久不愈,宜用葱汤洗净,铅粉散敷之愈。

粉散

黑铅(四钱,铁杓内化开倾入水中,取起再化,如此百遍,以铅净为度,去水取澄者三钱) 制松脂(一钱) 飞黄丹 轻粉(各五分) 麝香(一分)

上共为细末,麻油调匀,涂疮口,油纸盖之。

(一作牛乘 。)

生于脚掌,皮硬高肿,色黄疼痛,不能步履,由脚热着冷水,寒热搏滞而成。宜略去老皮,,洞天膏贴之,四围顽皮浮起,则轻轻剪去,搽生肌药而愈。

洞天膏(通用七十六。)

(俗名烂脚丫。)

脚丫起粟米白泡极痒,搓至皮烂,津腥臭水,觉疼时,其痒方止,次日仍痒如故,经年不愈,间服自愈,外以五美散掺之。

烂脚趾缝方

鲜鹅掌黄皮阴干,烧灰存性为末,掺之极效。

又方

好黄丹一味,掺三、五次即愈。

补中益气汤(通用三十。)

六味地黄(通用四十三。)

五美散(通用六十七。)

趾甲旁起一 肉突出,溃烂浸黄水,疼痛难忍,常时举发者名甲疽。用 毒油,日三次,毒消口敛。

毒油

黄 (二两,酒浸一宿) 野狼毒(一两) 猪脂(五两)

上微火上煎取二两,绞去渣,退火气,以封疮口效。

又方(存验。)

绿矾置铁片上 沸,色赤如熔金者为真。沸定取起,研末,以盐汤调搽之。

足趾甲入肉作疮,不能行履,用陈皮浓煎汤浸之,良久甲肉自离,轻手剪去,以虎骨末敷之即安。或绿矾 末敷之,蚀恶肉,生新肉,细细剪去甲角,旬日即效。

(俗名鸡眼。)

生于脚趾,形如鸡眼,根陷内里,顶起硬凸疼痛,步履维艰,女子每因缠伤或着窄鞋,男子因窄鞋远行,皆生此疾。用紫玉簪根捣涂。

又方

用葱剖开,将有汁沫一边贴之,包住数次,即消。

两足心凸肿,上生黑豆疮,硬如钉,胫骨生碎孔髓流出,身发寒颤,惟思饮食,此是肝肾冷热相吞。用韭子煎汤日服,外以炮川乌末敷之。

有指头忽先发痒,已而作痛,指甲现黑色,第二日脚趾俱黑,三日连足面俱黑至脚上胫骨。

脚趾而不黑在脚面也。治法必须大补气血泻毒之味,用顾步汤;若已溃烂,多服数剂,无不愈也。

顾步汤

牛膝 金钗石斛(各一两) 人参(三钱) 黄 (一两) 当归(一两) 金银花(三两)

上水煎,服一剂而黑色解,二剂而疼痛止,三剂全愈。

凡远行脚趼成泡,用白面水调涂之,一夜即平。

附方

女人裹脚方(名脱骨汤。)

杏仁(一钱) 桑白皮(四钱)

水五碗,新瓶煎三碗,入朴硝五钱、乳香一钱,封口煎化,置足于上,先熏后洗,三日一作,十余次后,软若束绵矣。其生疮溃烂者,荆芥末敷之。

远行脚肿方

草乌细辛防风 各等分为末,铺鞋底内,以水拌湿布衬,踏之行。

冬月手足坼裂方(名黄蜡膏。)

清油五钱,慢火煎沸,入黄蜡一块同煎,光粉少许,熬紫色为度。先用热水洗患处,火烘干,多则硬。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外科证治全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外科证治全书》书籍目录
  1. 足部证治(计十八证)《外科证治全书》
  2. 足部图(注)《厘正按摩要术》
  3.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歌《医宗金鉴》
  4. 足部十三穴疗病诀《小儿推拿广意》
  5. 足部主病针灸要穴歌《刺灸心法要诀》
  6. 足部疲劳性骨折《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7. 足叉发《中医词典》
  8. 足部结核《骨科学》
  9. 足臭《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0. 足部骨折《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1. 足疮《回生集》
  12. 足部二穴《神应经》
  13. 足大趾丛毛《中医词典》
  14. 足部第九并图《经穴汇解》
  15. 足底《中医词典》
  16. 足部《外科大成》
  17. 足底的血管和神经(图4-19、20、21、22)《人体解剖学》
  18. 足部《针灸大成》
  19. 足底肌群(图4-19、20、21)《人体解剖学》
  20. 足不收《中医词典》
  21. 足底僵疔《医门补要》
  22. 足不能行(不能立 不收)《针灸资生经》
  23. 足底长疔《古今医统大全》
  24. 足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5. 足第二趾上《中医词典》
  26. 足痹《普济方·针灸》
  27. 足疔《中医名词词典》
  28. 足痹《中医词典》
  29. 足疔怪病门主论《疡医大全》
  30. 足背发《外科启玄》
  31. 足钉怪疾《奇方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