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传腑之咳

《校注医醇剩义》书籍目录

经曰∶五脏咳久,传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胃乃脾之妻,故脾咳必传于胃。胃受邪则水谷不安,故发呕。长虫常处胃中,呕甚则胃气逆而不降,故长虫亦随气而出也。加味二陈汤主之。

加味二陈汤(自制)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苡仁(四钱)枳壳(一钱) 砂仁(一钱) 苏梗(一钱) 花椒子(二十四粒) 姜(三片)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胆为清净之腑,肝邪中之,则胆不安,而汁内沸,故所呕皆苦水。西清汤主之。

西清汤(自制)

桂枝(五分) 栀子(一钱五分姜汁炒) 苏子(一钱五分) 桑皮(二钱) 杏仁(三钱)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 茯苓(二钱) 蒺藜(三钱) 郁金(二钱) 姜(三片)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肺与大肠,庚辛金也。风阳外烁,肺热移于大肠,更兼风入空窍,宜其咳而遗矢矣。当培土化热,兼以熄风,回风养脏汤主之。

回风养脏汤(自制)

沙参(四钱) 苏子(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 前胡(一钱) 桑叶(一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苡仁(四钱) 橘红(一钱) 贝母(二钱) 荷叶蒂(一枚)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小肠下口接大肠之上口,小肠化则大肠通,小肠咳则气达于大肠,故下焦之浊气不时宣泄也。洁宫汤主之。

洁宫汤(自制)

沙参(四钱) 茯神(二钱) 远志(五分甘草水炒) 归身(二钱) 麦冬(二钱) 贝母(二钱)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 白术(一钱) 砂仁(一钱) 姜(三片)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尿。膀胱为津液之腑,咳则气不能禁而遗溺也。加味茯菟汤主之。

加味茯菟汤(自制)

茯苓(三钱) 菟丝(四钱) 杜仲(三钱) 破故纸(一钱五分) 当归(二钱)贝母(二钱)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 白术(一钱) 杏仁(三钱) 核桃肉(二枚过口)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饮食。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久咳则三焦俱病。聚于胃者,胃为五脏六腑之本也。关于肺者,咳必动肺,面浮气逆,皆肺病也。通理汤主之。

通理汤(自制)

当归(二钱)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苡仁(四钱) 枳壳(一钱) 橘红(一钱) 半夏(一钱) 浓朴(一钱) 青皮(一钱) 桑皮(二钱) 砂仁(一钱) 苏子(一钱五分) 姜(三片)

先生批《医学心悟》云∶“喘病甚多,而皆非善症。治喘之法,不过一降一纳尽之。上焦之有余者降之,使不得反逆,而清肃之令行矣。下焦之不足者纳之,使归其窟宅,而根本之园地固矣。”先生所批,较叶香岩所谓实喘在肺、虚喘在肾之意,更为明显。祖怡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校注医醇剩义》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校注医醇剩义》书籍目录
  1. 五脏传腑之咳《校注医醇剩义》
  2.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针灸甲乙经》
  3. 五脏传腑之咳《校注医醇剩义》
  4.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针灸甲乙经》
  5. 五脏传送之理《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6. 五脏传病大论《针灸甲乙经》
  7. 五脏疮疹证治《专治麻痧初编》
  8. 五脏传变皆痰《幼科释谜》
  9. 五脏刺《黄帝内经太素》
  10. 五脏传变病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1. 五脏刺《中医词典》
  12. 五脏虫方七首《外台秘要》
  13.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针灸甲乙经》
  14. 五脏虫《圣济总录》
  15. 五脏痘略《冯氏锦囊秘录》
  16. 五脏部位气色外见《冯氏锦囊秘录》
  17. 五脏风寒八《金匮悬解》
  18. 五脏部位决吉凶《疡医大全》
  19. 五脏风寒二《金匮悬解》
  20. 五脏补泻主治例《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21. 五脏风寒积聚《金匮悬解》
  22. 五脏补泻主治例《寿世保元》
  23.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24. 五脏补泻之法论《幼科折衷》
  25.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浅注》
  26. 五脏补泻凉散《医学集成》
  27.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心典》
  28. 五脏补泻法《医学启源》
  29.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30. 五脏补泻法《证治准绳·幼科》
  31.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论二首、脉证十七条)《金匮玉函要略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