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

《证类本草》书籍目录

地榆_(图)

味苦、甘、酸,微寒,无毒。主妇人乳 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止脓血,诸 恶疮,热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得发良,恶麦门冬。)

陶隐居云∶今近道处处有,叶似榆而长,初生布地,而花、子紫黑色如豉,故名玉豉。

一茎长直上,根亦入酿酒。道方烧作灰,能烂石也。乏茗时用叶作饮亦好。今按别本注云∶今人止冷热痢及疳痢,热极,效。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地榆,味苦,平。能治产后余瘀,疹痛,七伤,治金疮,止血痢,蚀脓。萧炳云∶今方用共樗皮同疗赤白痢。日华子云∶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但是平原川泽皆有,独茎,花紫,七、八月采。

图经曰∶地榆,生桐柏及冤句山谷,今处处有之。宿根,三月内生苗,初生布地,茎直,高三、四尺,对分出叶。

叶似榆少狭,细长作锯齿状,青色。七月开花如椹子,紫黑色。根外黑里红,似柳根。二月、八月采,曝干。叶不用,山人乏茗时,采此叶作饮亦好。古断下方鼠尾草各三两,水二升,煮半,顿服。不断,水渍屋尘,饮一小杯投之。不过重作,乃愈。小儿疳痢,亦单煮汁如饴糖与服,便已。又捣新根取汁饮,兼以渍疮,良。崔元亮《海上方》∶赤白下骨立者,地榆一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再煎如稠饧,绞滤,空腹服三合,日再。

唐本注云∶主带下十二病。《孔氏音义》云∶一曰多赤,二曰多白,三曰月水不通,四曰阴蚀,五曰子脏坚,六曰子门僻,七曰合阴阳患痛,八曰小腹寒痛,九曰子门闭,十曰子宫冷,十一曰梦与鬼交,十二曰五脏不定。用叶作饮代茶,甚解热。圣惠方∶治妇人漏下赤白不止,令人黄瘦虚竭。以地榆三两细锉,米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滓。食前稍热服一合,亦治吐血。千金翼∶伐指逆肿。单煮地榆作汤渍之,半日愈。肘后方∶部虎、犬咬人。地榆根末,服方寸匕,日一、二服、敷疮尤佳。葛氏毒蛇螫人。捣地榆根,绞取汁饮,兼以渍疮。梅师方∶治 犬咬人。煮地榆饮之,兼末敷疮上,服方寸匕,日三服,忌酒。若治疮已瘥者。捣生韭汁,饮之一、二升。齐民要术∶地榆汁酿酒。治风痹,补脑。三洞要录地榆草锉一升,稻米一升,白玉屑一升,三物取白露汁二升,置铜器中煮米熟,绞取汁。玉屑化为水,名曰玉液。以药醴中,所谓神玉浆也。

衍义曰∶地榆,性沉寒。入下焦,热血痢则可用。若虚寒人及水泻白痢,即未可轻使。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证类本草》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证类本草》书籍目录
  1. 地榆《证类本草》
  2. 地榆《医学入门》
  3. 地榆《顾松园医镜》
  4. 地榆《冯氏锦囊秘录》
  5. 地榆《本草求真》
  6. 地榆《本草易读》
  7. 地榆《本草新编》
  8. 地榆《本草蒙筌》
  9. 地榆《本经逢原》
  10. 地榆《本草备要》
  11. 地榆《本草从新》
  12. 地榆《汤液本草》
  13. 地榆《得配本草》
  14. 地榆《本草衍义》
  15. 地榆《中药学》
  16. 地榆《新修本草》
  17. 地榆《本草崇原》
  18. 地榆《本草经集注》
  19. 地榆《本草便读》
  20. 地榆《中药炮制》
  21. 地榆《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22. 地榆《玉楸药解》
  23. 地榆《名医别录》
  24. 地榆《药笼小品》
  25. 地榆《本草择要纲目》
  26. 地榆《千金翼方》
  27. 地榆《本草撮要》
  28. 地榆《雷公炮制药性解》
  29. 地榆《外科全生集》
  30. 地榆《本草纲目》
  31. 地榆《药性切用》

《证类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