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蛤

《证类本草》书籍目录

海蛤_(图)

味苦、咸,平,无毒。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疗阴痿。一名魁蛤。生东海。(蜀漆为之使,畏狗胆甘遂芫花。)

唐本注云∶此物以细如巨胜,润泽光净者好,有粗如半杏仁者,不入药用。亦谓为豚耳蛤,粗恶不堪也。今按别本注云∶雁腹中出者极光润,主十二水满急痛,利膀胱、大小肠。粗者如半片郁李仁,不任用,亦名豚耳。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云∶今莱州即墨县南海沙湍中。四月、五月采,淘沙取之。当以半天河煮五十刻,然后以枸杞子汁和, 竹筒盛,蒸一伏时;勿用游波虫骨,似海蛤而面上无光,误食之令人狂眩,用醋蜜解之即愈。吴氏云∶海蛤,神农∶苦。歧伯∶甘。扁鹊∶咸。大节头有纹,纹如磨齿。采无时。萧炳云∶止消渴,润五脏,治服丹石人有疮。药性论云∶海蚧亦白海蛤,臣。亦名紫薇。味咸,有小毒。能治水气浮肿,下小便,治嗽逆上气。主治项下瘤瘿。日华子云∶治呕逆,阴痿,胸胁胀急,腰痛,五,妇人崩中带下病。此即鲜蛤子。雁食后粪中出,有纹彩者为文蛤,无纹彩者为海蛤。

乡人又多将海岸边烂蛤壳,被风涛打磨莹滑者,伪作之。

图经曰∶海蛤、文蛤,并生东海,今登、莱、沧州皆有之。陶隐居以细如巨胜,润泽光净者为为海蛤是海中烂壳,久为风波涛洗,自然圆净,此有大小而久远者为佳,不必雁腹中出也。文蛤是未烂时壳,犹有纹理者,此乃新旧不同,正一物而二名也。然海蛤难得真烂久者。海人多以它蛤壳经风涛摩荡莹滑者伪作之,殊无力。又有一种游波骨,极类海蛤,但少莹泽,误食之令人狂眩,用醋、蜜解之则愈。《本经》海蛤一名魁蛤。又别有魁蛤条云∶形正圆,两头空,表有纹,乃别是一种也。按∶《说文》曰∶千岁燕化为海蛤,魁蛤即是伏翼所化,故一名伏老。并采无时。张仲景《伤寒论》曰∶病在阳,应以汗解,反以冷水 之,若水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皮上粟起,意欲水,反不渴者,文蛤散主之。文蛤五两,一味捣筛,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此方∶医家多用,殊效。

雷公云∶凡使,勿用游波蕈骨,其虫骨真似海蛤,只是无面上光。其虫骨误饵之,令人狂走,事一两,于浆水中煮一伏时后,却以地骨皮柏叶二味,又煮一伏时后出,于东流水中淘三遍,拭干,细捣研如粉,然后用。凡一两,用地骨皮二两,并细锉,以东流水淘取用之。

衍义曰∶海蛤、文蛤,陈藏器所说是。今海中无雁,岂有食蛤粪出者?若蛤壳中有肉时,尚可食,肉既无,焉得更有粪中过数多者?必为其皆无廉棱,乃有是说。殊不知风浪日夕淘汰,故如是。治伤寒汗不溜,搐却手脚,海蛤、川乌头各一两,穿山甲二两,为末,酒糊和丸,大一寸许,捏扁,置所患足心下。擘葱白盖药,以帛缠定。于暖室中,取热水浸脚至膝上,久则水温,又添热水,候遍身汗出为度。凡一、二日一次浸脚,以知为度。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证类本草》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证类本草》书籍目录
  1. 海蛤《证类本草》
  2. 海蛤《吴普本草》
  3. 海蛤《名医别录》
  4. 海蛤《新修本草》
  5. 海蛤《本草撮要》
  6. 海蛤《本草经集注》
  7. 海蛤粉《本草易读》
  8. 海蛤《千金翼方》
  9. 海蛤壳《中药学》
  10. 海蛤《雷公炮炙论》
  11. 海蛤蜊壳《本草害利》
  12. 海蛤《本草纲目》
  13. 海蛤散《妇人大全良方》
  14. 海蛤《神农本草经》
  15. 海蛤文蛤《本草衍义》
  16. 海狗肾酒《古代房中秘方》
  17. 海蛤杏仁平喘鸭《食物疗法》
  18. 海狗肾(黄狗肾)《中药学》
  19. 海河豚《药性切用》
  20. 海狗肾《本草撮要》
  21. 海红《饮膳正要》
  22. 海狗肾《本草分经》
  23. 海红豆《海药本草》
  24. 海狗肾《本草便读》
  25. 海红豆《证类本草》
  26. 海狗肾《得配本草》
  27. 海金沙《本草纲目》
  28. 海狗肾《本草求真》
  29. 海金沙《药笼小品》
  30. 海狗肾《顾松园医镜》
  31. 海金沙《玉楸药解》

《证类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