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
中耳炎,根据临床特点,分为急性和慢性中耳炎,按炎症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非化脓性(卡他性)和化脓性中耳炎两种。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多见于幼儿,发展快,疼痛剧烈,为搏动性跳痛,听力损失严重和鼓膜病变明显,化脓期反应剧烈。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由急性中耳炎转变而来,表现为耳流脓、鼓膜穿孔和耳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又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坏死型)、胆脂瘤型三种,胆脂瘤型中耳炎一定要手术处理,否则易发生颅内或颅外并发症,有可能危及生命。
急、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病情比化脓性中耳炎缓和些,以耳鸣、耳聋、耳阻塞感为主。轻者仅见鼓膜内陷,重者可有鼓室积液,如不积极治疗,也可造成听觉障碍。
(一)起居调养法
平素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抵抗力。患者要及时清除耳内脓液,正确使用吹耳、滴耳药物,用量不宜过多,以免阻塞脓液排出。睡眠时尽可能使患耳向下,以利排脓,擤鼻涕时,不要用力过猛。游泳后要将耳内污水排出。对婴幼儿患者,要防止奶汁和泪水等流入婴幼儿耳内,要密切观察流脓、头痛、发热、神志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可防疾病的发展。
(二)药物调养法
治疗中耳炎在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的同时,局部需用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清洗,拭干后再滴氯霉素、新霉素等滴耳液,必要时可用1%碘硼酸粉、地枯粉等进行耳内干燥疗法,也可服用中药进行调理。常用方为:
(1)蒲公英20克,地丁20克,黄芩6克,黄连6克,黄柏6克,甘草9克,柴胡9克。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连用3~5天。本方适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2)鸡血藤45克,金樱子根45克,野菊花45克,山芝麻45克。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本方适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3)丸药可选用:龙胆泻肝丸、通窍耳聋丸、知柏地黄丸、耳聋左慈丸。
(三)针灸调养法
1.针刺法
急性期取风池、翳风、听宫、合谷、外关、足临泣穴。每次3~4穴,分组交替使用,强刺激,用泻法,留针15~30分钟,每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取翳风、足三里、阴陵泉穴。弱刺激,用补法,留针15,针后加灸,每天1次。
2.耳针法
耳部局部消毒拭净后,取肾、内耳、内分泌、外耳穴。中度刺激,留针20~30分钟。
(四)耳中荡洗法
将鲜石菖蒲根洗净(量不限),捣烂,取汁弃渣。先将患耳内用双氧水或生理盐水洗净,拭干,后将石菖蒲汁灌入耳中荡洗,荡洗3~5天,每日2~3次。本方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较好。
(五)饮食调养法
中耳炎患者除全身及局部用药外,可用下列食疗偏方进行饮食调养,有助于控制炎症,对治疗中耳炎有一定辅助作用。
煅炉甘石250克,血竭15克,儿茶15克,乌贼骨(去粗皮)100克,五倍子20克,冰片2克。
以上诸药共研极细面,每6克为1包,用塑料袋或铁罐封装(称溃疡散),备用。
每次取溃疡散1包,鲜鸡蛋1个,将鲜鸡蛋打入碗内,加药搅拌均匀,用炒菜锅加油适量,炒熟食之,每日食用2次。连食20~30天。
本方适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非化脓性(卡他性)中耳炎的调理。
- 中耳炎《自我调养巧治病》
- 中耳气压伤《耳鼻咽喉外科学》
- 中发背《中医词典》
- 中耳疾病(附图)《耳鼻咽喉外科学》
- 中飞丝毒《奇效简便良方》
- 中耳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中肥足溃《急救广生集》
- 中耳及内耳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中肥足溃《奇效简便良方》
- 中耳癌《耳鼻咽喉外科学》
- 中分浅深《医学纲目》
- 中耳癌《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中风《医学集成》
- 中耳《耳鼻咽喉外科学》
- 中风《时病论歌括新编》
- 中耳《人体解剖学》
- 中风《中医名词词典》
- 中恶卒魇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中风《医法圆通》
- 中恶诸方《婴童类萃》
- 中风《百病自测》
- 中恶中暑中湿中风论《妇科秘书》
- 中风《千金翼方》
- 中恶中暑中湿中风论《胎产心法》
- 中风《千金翼方》
- 中恶心痛方五首《外台秘要》
- 中风《圣济总录》
- 中恶心痛《中医词典》
- 中风《时病论歌括新编》
- 中恶心痛《圣济总录》
- 中风《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