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腹痛
大多数产妇在分娩后1~2天会感到腹痛,尤以经产妇,特别在急产后多见。一般产后3~4天自然消失。若腹痛剧烈或时间延长,则应早期诊治。常见原因为:子宫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而引起的宫缩痛和子宫内潴留少许胎膜和血块,引起收缩疼痛。另外,产后尿潴留、肠胀气、耻骨联合分离等,也可引发腹痛。一般表现为阵发性小腹疼痛,不伴有寒热等症。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为产后虚弱,冲任失养,或起居不慎,外邪乘虚侵入胞脉,或情志不畅,影响气血运行而致瘀血内停而引起。提倡早期诊治,以防漫延诱发其他疾患。
(一)起居调养法
产后宜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久站久坐,注意保暖,勿受寒凉,尤其是腹部保暖,以免寒气入侵胞宫。腹痛时可热敷腹部。同时应保持心情舒畅,不要过度紧张恐惧,尽量避免恼怒忧郁,只有这样,才能气血畅通,通则不痛。要保持大便通畅,禁止房事。保持外阴及阴道清洁,可每晚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液冲洗。若腹痛较甚且伴有高热(39℃以上)。恶露秽臭色暗者,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二)饮食调养法
因本病一般发生于产后几天,所以饮食应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为宜,但由于产妇产后一般食量较大,故饮食应有节,以防止发生伤食腹痛,另外,应忌食寒凉生冷之物及一些易引起胀气的食物。此外,还可选用以下食疗方:
(1)当归、生姜各15克,羊肉500克切片,共放炖盅内,加水适量,放入锅内,隔水炖至羊肉熟透,分次服食。或用猪蹄两只,切块加生姜500克,甜醋1000毫升,共放砂锅内煲熟,分次服食。适用于血虚型者(小腹隐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耳鸣,心悸疲乏,大便燥结,色淡红,脉虚细)。
(2)益母草30克,苏木10克,青皮鸭蛋2个,共炖,蛋熟后去皮再炖约半小时,去药渣,吃蛋喝汤。或用山楂60克,生姜3~5片,红糖30克,共煎服。适用于血淤型者(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少不畅,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舌质黯或有淤斑,脉弦涩)。
(三)药物调养法
1.单方验方
(1)益母草50克,红糖适量,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
(2)桂皮10克,红糖20克,水煎服。
(3)干姜粉1.5克,红糖25克,开水冲服,每日2次。
2.中成药方
(2)益母草膏,每次1匙,每日3次。用于血淤型者。
(3)失笑散,每次10克,每日2次。用于血淤型者。
(四)针灸调养法
(1)血虚型者,可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穴,轻刺激,同时用艾条灸气海、关元穴。
(2)血瘀型者,可艾灸天枢、气海穴。
(五)按摩调养法
(1)患者仰卧,由家人立其侧,一掌横置其脐上,另一掌横置于耻骨上,两掌随其呼吸做上下起落、轻重适宜的摩按3~4分钟。
(2)以单掌在患者小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摩擦5~10分钟,稍用力。
(3)以指腹点按三阴交穴1~3分钟。
(4)以双手推擦其腹股沟处1~3分钟。
(5)推擦其四肢内、外侧面,以热为度。推大腿内侧时,方向从下向上。
(6)按揉足三里、太溪穴各1分钟。
(7)推擦涌泉穴,以热为度。
(8)空拳叩击腰部肾俞穴40次。
(六)外治调养法

- 产后腹痛《自我调养巧治病》
- 产后腹痛《景岳全书》
- 产后腹痛《中医词典》
- 产后腹痛《中医名词词典》
- 产后腹痛《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 产后浮肿属血与气搏留滞经络《女科经纶》
- 产后腹痛《女科秘旨》
- 产后浮肿属虚大补气血《女科经纶》
- 产后腹痛《医学纲目》
- 产后浮肿属体虚有湿热《女科经纶》
- 产后腹痛《冯氏锦囊秘录》
- 产后浮肿属风邪搏气《女科经纶》
- 产后腹痛《普济方·针灸》
- 产后浮肿属败血停积不可作水气治《女科经纶》
- 产后腹痛《妇人规》
- 产后浮肿分证治法《女科经纶》
- 产后腹痛《女科精要》
- 产后浮肿《女科切要》
- 产后腹痛《胎产指南》
- 产后浮肿《女科精要》
- 产后腹痛《中医妇科学》
- 产后浮肿《明医指掌》
- 产后腹痛《女科撮要》
- 产后浮肿《冯氏锦囊秘录》
- 产后腹痛《女科秘要》
- 产后浮肿《中医词典》
- 产后腹痛,又泻痢者,何。《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 产后服消耗药增满闷积久成胀《女科秘要》
- 产后腹痛分证用药法《女科经纶》
- 产后服生化汤论《女科经纶》
- 产后腹痛及泻利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自我调养巧治病》
- 呼吸系统疾病
- 消化系统疾病
- 循环系统疾病
-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 血液、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
- 普外科疾病
- 骨伤外科疾病
- 皮肤科疾病
- 妇科疾病
- 儿科疾病
- 眼病
- 耳鼻咽喉口齿疾病
- 肿瘤
- 老年内科疾病
- 老年循环系统疾病
- 老年消化系统疾病
- 老年血液、代谢、内分泌系统疾病
- 老年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老年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 老年普外科疾病
- 老年皮肤病
- 老年骨关节肌肉疾病
- 老年妇科疾病
- 老年耳鼻疾病
- 老年期性功能障碍
- 老年常见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