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风
中风之病,如矢石中人,骤然而至。古人谓类中为多,真中较少。是书专为六气而设,故论真中为焏耳。卒中之病,在春中风为多,在夏中暑为多,在秋中湿为多,在冬中寒为多。是以中风之病详于春令。盖风之中人,呈现忽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喎斜舌强,痰响喉鸣等证。当其昏倒之时,急以通关散取嚏,有嚏可治,无嚏多死。口噤者,用开关散搽牙软之;如痰涎壅盛,用诸吐法涌之。此乃急则治标之法。考诸贤论治,独《金匮》分为四中,最为确当,堪为后学准绳。即中经、中络、中腑、中脏是也。如左右不遂,筋骨不用,邪在经也,当用顺气搜风法治之;口眼喎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当用活血祛风法治之;昏不识人,便溺阻隔,邪在腑也,当用宣窍导痰法,加百顺丸治之;神昏不语,唇缓涎流,邪在脏也,亦宜此法,佐以牛黄清心丸治之。又如口开则心绝,目合则肝绝,手撒则脾绝,鼾睡则肺绝,遗溺则肾绝,摆头上窜,汗出如油,脉大无伦,或小如纤,皆属难治。
『歌括』
中风如矢骤中人,类多真少仔细评。
夏暑秋湿冬寒中,是以中风详春令。
喎斜舌强喉痰响,卒然昏倒不省人。
先用通关开关治,无嚏多死有嚏生。
痰涎壅盛涌吐法,当分中络脏腑经。
中经左右身不遂,筋废顺气搜风能。
中络肌肤木不仁,喎斜活血祛风行。
中腑神昏便溺阻,宣窍导痰加百顺。
中脏涎流昏不语,治用上法佐清心。

- 中风《时病论歌括新编》
- 中风《圣济总录》
- 中风《中医词典》
- 中风《千金翼方》
- 中风《慎疾刍言》
- 中风《千金翼方》
- 中风《备急千金要方》
- 中风《百病自测》
- 中风《产鉴》
- 中风《医法圆通》
- 中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中风《中医名词词典》
- 中风《重订灵兰要览》
- 中风《时病论歌括新编》
- 中风《推求师意》
- 中风《医学集成》
- 中风《女科秘旨》
- 中分浅深《医学纲目》
- 中风《医学纲目》
- 中肥足溃《奇效简便良方》
- 中风《冯氏锦囊秘录》
- 中肥足溃《急救广生集》
- 中风《冯氏锦囊秘录》
- 中飞丝毒《奇效简便良方》
- 中风《幼幼新书》
- 中发背《中医词典》
- 中风《续名医类案》
- 中耳炎《自我调养巧治病》
- 中风《医述》
- 中耳气压伤《耳鼻咽喉外科学》
- 中风《医述》
《时病论歌括新编》
- 周选堂(着)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方)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解肌散表法
- (二)微辛轻解法
- (三)顺气搜风法
- (四)活血祛风法
- (五)宣窍导痰法
- (六)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七)辛凉解表法 同卷一、[三---(六)]
- (八)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九)两解太阳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八方)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培中泻木法
- (二)补火生土法
- (三)暖培卑监法
- (四)补中收脱法
- (五)通利州都法
- (六)清凉涤暑法
- (七)化痰顺气法
- (八)楂曲平胃法
- (九)增损胃苓法
- (十)清痢荡积法
- (十一)温化湿邪法
- (十二)调中开噤法
- (十三)调中畅气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二)清凉涤暑法 同卷三[三---(六)]
- (三)祛暑解毒法
- (四)增损胃苓法 同卷三[三---(九)]
- (五)清暑开痰法
- (六)却暑调元法
- (七)清离定巽法
- (八)凉解里热法 同卷一[三---(二)]
- (九)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十)清宣金脏法
- (十一)加味二陈法
- (十二)甘咸养阴法
- (十三)治乱保安法
- (十四)挽正回阳法
- (十五)芳香化浊法
- (十六)金水相生法
- (十七)二活同祛法
- 四、备用成方(计二十三方)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清宫捍疟法
- (二)辛散太阳法
- (三)宣透膜原法
- (四)和解兼攻法
- (五)甘寒生津法
- (六)宣阳透伏法
- (七)补气升阳法
- (八)营卫双调法
- (九)双甲搜邪法
- (十)清宣温化法
- (十一)清凉透邪法 同卷一[三---(七)]
- (十二)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十三)宣窍导痰法 同卷二[三---(五)]
- (十四)芳香化浊法 同卷四[三---(十五)]
- (十五)化痰顺气法 同卷三[三---(七)]
- (十六)楂曲平胃法 同卷三[三---(八)]
- (十七)调中畅气法 同卷三[三---(十三)]
- (十八)润下救津法 同卷一[三---(十)]
- (十九)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二十)清凉涤暑法 同卷三[三---(六)]
- (二十一)苦温平燥法 同卷六[三---(二)]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宣疏表湿法
- (二)辛热燥湿法
- (三)苦温平燥法
- (四)松柏通幽法
- (五)辛散太阳法 同卷五[三---(二)]
- (六)清宣温化法 同卷五[三---(十)]
- (七)宣透膜原法 同卷五[三---(三)]
- (八)宣阳透伏法 同卷五[三---(六)]
- (九)通利州都法 同卷三[三---(五)]
- (十)增损胃苓法 同卷三[三---(九)]
- (十一)金水相生法 同卷四[三---(十六)]
- (十二)祛热宣窍法 同卷一[三---(五)]
- (十三)润下救津法 同卷一[三---(十)]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七方)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