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位异常
正常胎位为枕前位,若在妊娠28周以后,出现其他胎位均为异常胎位。常见的异常胎位有:胎臀向骨盆(臀位);胎儿的纵轴与骨盆轴垂直即胎儿横卧于子宫(横位);临产前胎儿的枕骨向左右(枕横位)、向后(枕后位);胎头不同程度的仰伸(面先露、额先露等);头手同进入骨盆(复合先露)。头位中异常胎位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只有临产时因产程异常而作阴道检查时才被发现。臀位和横位通过产前检查即可明确。形成胎位异常的原因有骨盆异常、胎儿异常、子宫畸形、前置胎盘、子宫或盆腔肿瘤,或子宫腔大、腹壁松弛等。
胎位异常是造成难产的因素之一,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因此要明确诊断,早期调治,努力使胎位转正。
(一)起居调养法
胎位不正经过治疗,很多都能转成正常胎位,因此怀孕妇女首先要解除思想顾虑,不要过度紧张、焦虑和恐惧,否则不利于胎位的转变。不要久坐久卧,过度安逸,要经常活动,如散步、揉腹、转腰等轻柔的活动,要加强营养,提高身体素质,但应忌食寒凉性及一些胀气性食物,如西瓜、山芋、豆类、奶类等。要保持大便通畅。此外,尚可配合一些功能锻炼,如先排空小便,松开腰带,两膝着床,两小腿向后平伸,双肘着床,前臂自然前伸,抬高臀部,头枕于前臂上。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钟,对校正胎位不正十分有效。
(二)药物调养法
单方验方
(2)黄芩、党参、白术、当归、白芍、枳壳、熟地、川断、甘草各10克,川芎6克。每日1剂,分2次煎服。
(三)针灸调养法
取至阴穴。操作前,孕妇应松解腰带,放松小腹,坐在靠背椅上或仰卧床上,以艾条灸两侧至阴穴15~20分钟。对胎位不正的校正有很好的效果。亦可用5分毫针向上斜刺,进针1~2分深,以平补平泻法,中度刺激,留针15分钟。晚睡前再灸15~20分钟。每天1次,7天为1疗程。
(四)按摩调养法
患者取坐位,先以指腹揉按至阴穴3~5分钟,然后揉窍阴穴3分钟,继之以手掌在下腹部旋转摩擦3分钟,再换指腹揉中脘及膻中穴各3分钟,每天2次。

- 胎位异常《自我调养巧治病》
- 胎位异常《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胎息《中医词典》
- 胎位胎儿异常《妇产科学》
- 胎息《陆地仙经》
- 胎位不正《针灸学》
- 胎息《养生导引秘籍》
- 胎痿过年不产又两胎一死一生《女科百问》
- 胎息口诀《女丹合编选注》
- 胎痿不长《竹林女科证治》
- 胎痫《中医名词词典》
- 胎萎不长《中医妇科学》
- 胎痫《中医词典》
- 胎头吸引术及产钳术《妇产科学》
- 胎痫《冯氏锦囊秘录》
- 胎头吸引术《妇产科学》
- 胎痫《医述》
- 胎痛《女科秘要》
- 胎痫《证治准绳·幼科》
- 胎痛《盘珠集胎产症治》
- 胎肖胎忌《古今医案按》
- 胎痛《女科秘旨》
- 胎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胎痛《济生集》
- 胎心异常《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胎痛《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 胎形《胎产秘书》
- 胎痛《中医词典》
- 胎虚不安《中医词典》
- 胎溻皮疮《中医词典》
- 胎虚不安《竹林女科证治》
《自我调养巧治病》
- 呼吸系统疾病
- 消化系统疾病
- 循环系统疾病
-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 血液、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
- 普外科疾病
- 骨伤外科疾病
- 皮肤科疾病
- 妇科疾病
- 儿科疾病
- 眼病
- 耳鼻咽喉口齿疾病
- 肿瘤
- 老年内科疾病
- 老年循环系统疾病
- 老年消化系统疾病
- 老年血液、代谢、内分泌系统疾病
- 老年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 老年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 老年普外科疾病
- 老年皮肤病
- 老年骨关节肌肉疾病
- 老年妇科疾病
- 老年耳鼻疾病
- 老年期性功能障碍
- 老年常见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