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标幽赋(杨氏注解)

《针灸大成》书籍目录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劫病之功,莫捷于针灸。故《素问》诸书,为之首载,缓、和、扁、华,俱以此称神医。盖一针中穴,病者应手而起,诚医家之所先也。近世此科几于绝传,良为可叹!经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砭石者,不可与言至巧。』此之谓也。又语云:『一针、二灸、三服药。』则针灸为妙用可知。业医者,奈之何不亟讲乎?

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余心。

夫人身十二经,三百六十节,以应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岁时者,春暖、夏热、秋凉、冬寒,此四时之正气。苟或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暖,是故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焉。是故天温日阳,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气血始清,卫气始行;月廓满,则气血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天寒无刺,天温无灸,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天时而调之。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洋溢;络有留血,名曰重实。月廓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又曰:『天有五运,金水木火土也;地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热也。』

经云:『凡用针者,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定其血脉,而后调之。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不调者病,相失者死。』是故色脉不顺而莫针。戒之戒之!

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经云:『病有沉浮,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壅,壅则贼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伤五脏,后生大病。』故曰:『春病在毫毛腠理,夏病在皮肤。故春夏之人,阳气轻浮,肌肉瘦薄,血气未盛宜刺之浅;秋病在肉脉,冬病在筋骨,秋冬则阳气收藏,肌肉肥厚,血气充满,刺之宜深。』又云:『春刺十二井,夏刺十二荥,季夏刺十二俞,秋刺十二经,冬刺十二合。』以配木火土金水,理见子午流注。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

经有十二,手太阴肺,少阴心,厥阴心包络,太阳小肠,少阳三焦,阳明大肠,足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太阳膀胱,少阳胆,阳明胃也。络有十五,肺络列缺,心络通里,心包络内关,小肠络支正,三焦络外关,大肠络偏历,脾络公孙,肾络大钟,肝络蠡沟,膀胱络飞扬,胆络光明,胃络丰隆,阴蹻络照海,阳蹻络申脉,脾之大络大包,督脉络长强,任脉络尾翳也。阴阳者,天之阴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至于人身,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手足皆以赤白肉分之。五脏为阴,六腑为阳,春夏之病在阳,秋冬之病在阴。背固为阳,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腹固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是以应天之阴阳。学者苟不明此经络,阴阳升降,左右不同之理,如病在阳明,反攻厥阴,病在太阳,反攻太阴,遂致贼邪未除,本气受蔽,则有劳无功,反犯禁刺。

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欲知脏腑之虚实,必先诊其脉之盛衰,既知脉之盛衰,又必辨其经脉之上下。脏者,心、肝、脾、肺、肾也。腑者,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也。如脉之衰弱者,其气多虚,为痒为麻也。脉之盛大者,其血多实,为肿为痛也。然脏腑居位乎内,而经络播行乎外,虚则补其母也,实则泻其子也。若心病,虚则补肝木也,实则泻脾土也。至于本经之中,而亦有子母焉。假如心之虚者,取本经少冲以补之,少冲者井木也,木能生火也;实取神门以泻之,神门者俞土也,火能生土也。诸经莫不皆然,要之不离乎五行相生之理,当细思之!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此言人之气脉,行于十二经为一周,除任、督之外,计三百九十三穴。一日一夜有百刻,分于十二时,每一时有八刻二分,每一刻计六十分,一时共计五百分。每日寅时,手太阴肺经生自中焦中府穴,出于云门起,至少商穴止;卯时手阳明大肠经,自商阳起至迎香止;辰时足阳明胃经,自头维至厉兑;巳时足太阴脾经,自隐白至大包;午时手太阴心经,自极泉至少冲;未时手太阳小肠经,自少泽至听宫;申时足太阳膀胱经,自睛明至至阴;酉时足少阴肾经,自涌泉至俞府;戌时手厥阴心包络经,自天池至中冲;亥时手少阳三焦经,自关冲至耳门;子时足少阳胆经,自瞳子髎至窍阴;丑时足厥阴肝经,自大敦至期门而终。周而复始,与滴漏无差也。

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

十二经者,即手足三阴、三阳之正经也。别络者,除十五络,又有横络、孙络,不知其纪,散走于三百余支脉也。

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

此言经络,或正或侧,或仰或伏,而气血循行孔穴,一周于身,荣行脉中三百余候,卫行脉外三百余候。

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此言经络,阴升阳降,气血出入之机,男女无以异。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迎随者,要知荣卫之流注,经脉之往来也。明其阴阳之经,逆顺而取之。迎者以针头朝其源而逆之,随者以针头从其流而顺之。是故逆之者为泻、为迎,顺之者为补、为随。若能知迎知随,令气必和,和气之方,必在阴阳,升降上下,源流往来,逆顺之道明矣。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此言三阴、三阳,气血多少之不同,取之必记为最要也。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

凡用针者,先明上文气血之多少,次观针气之来应。

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轻浮、滑虚、慢迟,入针之后值此三者,乃真气之未到;沉重、涩滞、紧实,入针之后值此三者,是正气之已来。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

留,住也;疾,速也。此言正气既至,必审寒热而施之。故经云:『刺热须至寒者,必留针,阴气隆至,乃呼之,去徐,其穴不闭;刺寒须至热者,阳气隆至,针气必热,乃吸之,去疾,其穴急扪之。』

气之未至,或进或退,或按或提,导之引之,候气至穴而方行补泻。经曰:『虚则推内进搓,以补其气;实则循扪弹努,以引其气。』

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气既至,则针有涩紧,似鱼吞钩,或沉或浮而动;其气不来,针自轻滑,如闲居静室之中,寂然无所闻也。

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言下针若得气来速,则病易痊,而效亦速也。气若来迟,则病难愈,而有不治之忧。故赋云:『气速效速,气迟效迟,候之不至,必死无疑矣。』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

言九针之妙,毫针最精,上应七星,又为三百六十穴之针。

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本形,言针也。针本出于金,古人以砭石,今人以铁代之。蠲,除也。邪气盛,针能除之。扶,辅也。正气衰,针能辅之。

此言针有长短,犹水之长短,人之气血凝滞而不通,犹水之凝滞而不通也。水之不通,决之使流于湖海,气血不通,针之使周于经脉,故言针应水也。

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此言木有斜正,而用针亦有或斜或正之不同。刺阳经者,必斜卧其针,无伤其卫;刺阴分者,必正立其针,毋伤其荣,故言针应木也。

口藏,以针含于口也。气之温,如火之温也。羸,瘦也。凡下针之时,必口内温针暖,使荣卫相接,进己之阳气,补彼之瘦弱,故言针应火也。

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循者,用手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也。机扪者,针毕以手扪闭其穴,如用土填塞之义,故言针应土也。

五行者,金、水、木、火、土也。此结上文,针能应五行之理也。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

言针虽但长三寸六分,能巧运神机之妙,中含水火,回倒阴阳,其理最玄妙也。桢,针之干也。歧,气血往来之路也。言针之干,虽如毫发之微小,能贯通诸经血气之道路也。

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平,治也。调,理也。言针能调治脏腑之疾,有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拘挛者,筋脉之拘束。闭塞者,气血之不通。八邪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言疾有挛闭,必驱散八风之邪也。寒者,身作颤而发寒也。热者,身作潮而发热也。四关者,六脏有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故太乙移宫之日,主八风之邪,令人寒热疼痛,若能开四关者,两手两足,刺之而已。立春一日起艮,名曰天留宫,风从东北来为顺令;春分一日起震,名曰仓门宫,风从正东来为顺令;立夏一日起巽,名曰阴洛宫,风从东南来为顺令,夏至一日起离,名曰上天宫,风从正南来为顺令;立秋一日起坤,名曰玄委宫,风从西南来为顺令;秋分一日起兑,名曰仓果宫,风从正西来为顺令;立冬一日起干,名曰新洛宫,风从西北来为顺令;冬至一日起坎,名曰叶蛰宫,风从正北来为顺令。其风着人爽神气,去沉疴。背逆谓之恶风毒气,吹形骸即病,名曰时气留伏。流入肌骨脏腑,虽不即患,后因风寒暑湿之重感,内缘饥饱劳欲之染着,发患曰内外两感之痼疾,非刺针以调经络,汤液引其荣卫,不能已也。中宫名曰招摇宫,共九宫焉。此八风之邪,得其正令,则人无疾,逆之,则有病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针灸大成》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针灸大成》书籍目录
  1. 标幽赋(杨氏注解)《针灸大成》
  2. 标幽赋《针灸聚英》
  3. 标准差《医学统计学》
  4. 标幽赋《针灸大全》
  5. 标准差的应用《预防医学》
  6. 标幽赋《类经图翼》
  7. 标准的选择《预防医学》
  8. 标幽赋《古今医统大全》
  9. 标准化测验的基本特征《医学心理学》
  10. 标印《中医词典》
  11. 标准化管理《医院药学》
  12. 标使治宜《外科选要》
  13. 标准误的计算《预防医学》
  14. 标湿渗之《痰火点雪》
  15. 标准误及其计算《医学统计学》
  16. 标热散之《痰火点雪》
  17. 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预防医学》
  18. 标热散之《痰火点雪》
  19. 膘疮第一夹纸膏。《仁术便览》
  20. 标热凉之《痰火点雪》
  21. 熛疮《中医词典》
  22. 标热解之《痰火点雪》
  23. 熛浆疮《中医词典》
  24. 标热和之《痰火点雪》
  25. 熛疽《中医词典》
  26. 标热发之《痰火点雪》
  27. 《中医词典》
  28. 标热发之《痰火点雪》
  29. 瘭疮第九十八问《婴童百问》
  30. 标记物《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31. 瘭疮门主论《疡医大全》

《针灸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