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十二经皆有动脉者,如手太阴脉动: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阳明脉动:合谷、阳溪;手少阴脉动:极泉;手太阳脉动:天窗;手厥阴脉动:劳宫;手少阳脉动:耳禾髎;足太阴脉动:箕门、冲门;足阳明脉动:冲阳、大迎、人迎、气冲;足少阴脉动:太溪、阴谷;足太阳脉动:委中;足厥阴脉动:太冲、五里、阴廉;足少阳脉动:下关、听会之类也。谓之经者,以荣卫之流行经常不息者而言;谓之脉者,以血理之分袤行体者而言也。故经者径也,脉者陌也。越人之意,盖谓凡此十二经,经皆有动脉,如上文所云者,今置不取,乃独取寸口以决脏腑死生吉凶何耶?
然①,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①然者答词,余仿此。
寸口,谓气口也。居手太阴鱼际却行一寸之分,气口之下曰关、曰尺云者。而荣卫之行于阳者,二十五度,行于阴者,亦二十五度,出入阴阳,参交互注,无少间断,五十度毕,适当漏下百刻,为一晬时,又明日之平旦矣。乃复会于手太阴,此寸口所以为五脏六腑之所终始,而法有取于是焉。人一呼一吸为一息、每刻一百三十五息,每时八刻,计一千八十息,十二时九十六刻,计一万二千九百六十息,刻之余分,得五百四十息,合一万三千五百息也。一息脉行六寸,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每时八刻,脉行六十四丈八尺。荣卫四周于身,十二时,计九十六刻,脉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为四十八周身;刻之余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总之为五十度周身,脉得八百一十丈也。此呼吸之息,脉行之数,周身之度,合昼夜百刻之详也。行阳行阴,谓行昼行夜。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邪?然,皆王脉也。
六脉者之王,说见下文。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上文言三阳、三阴之王脉,此言三阳三阴之王时,当其时,则见其脉也。
刘温舒曰:『至真要大论云:「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亦随天地之气卷舒也。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类,则五运六气四时亦皆应之,而见于脉耳。若平人气象论:「太阳脉至洪大而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难经》引之以论三阴,三阳之脉者,以阴阳始生之浅深而言之也。』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灵枢》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又云:『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此《灵枢》以脉口内外言阴阳也。越人以心、肺、肾、肝内外别阴阳,其理亦由是也。
二十二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变为二病者,何也?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昫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为气先病,血壅而不濡,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
三十五难曰:五脏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谓也?然,经言心荣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
四十难曰:经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义何也?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也,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肾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四明陈氏曰:『臭者心所主,鼻者肺之窍,心之脉上肺,故令鼻能知香臭也。声者肺所主,耳者肾之窍,肾之脉上肺,故令耳能闻声也。愚按越人此说,盖以五行相生之义而言,且见其相因而为用也。』
四十三难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然,人胃中当有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依,故死。
四十六难曰: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老卧不寐,少寐不寤,系乎荣卫血气之有余,不足也。
四十七难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四十九难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然,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谢氏曰:『饮食劳倦,自是二事,饮食得者,饥饱失时,此外邪伤也。劳倦得者,劳形力而致倦怠,此正经自病也。』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故知肝邪入心当赤色。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何以知伤暑得之?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然,当喜苦味也。虚为不欲食,实为饮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
何以知中湿得之?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湿,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少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此篇越人盖言阴阳脏腑经络之偏虚偏实者也。由偏实也,故内邪得而生;由偏虚也,故外邪得而入。
五十难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微邪,有贼邪,有正邪,何以别之?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五邪举心为例图:
五行之道,生我者休,其气虚也,居吾之后而来为邪,故曰虚邪;我生者相,气方实也,居吾之前而来为邪,故曰实邪。正邪,则本经自病者也。
五十一难曰: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见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何以言之?腑者阳也,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五十二难曰:腑脏发病,根本等否?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然,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佛贲向,上下行流,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五十六难曰: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积名曰肥气①。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痎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巳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巳日得之。
①盛也。
心之积名曰伏梁①。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不受邪,心复欲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①伏而不动,如梁木然。
脾之积名曰痞气①。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①痞塞不通。
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而咳,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传肺,肺当传肝,肝以春适王,王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①或息或贲。
肾之积名曰贲豚①。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传肾,肾当传心,心以夏适王,王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积之要法也。
①若豚之贲,不常定也。豚性躁,故名之。
五十九难曰:狂癫之病,何以别之?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倨贵也,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六十难曰: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其五脏气①,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头、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①邪气。
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色见青如草滋,黄如枳实,黑如炲,赤如衃血,白如枯骨者,皆死;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翎者,皆生。』《灵枢》云:『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又云:『赤色出于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颜色),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又云:『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黑、多赤、多青、皆见者,为寒热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又如验产妇,面赤舌青,母活子死,面青舌赤沫出,母死子活,唇口俱青,子母俱死之类也。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四明陈氏曰:『五脏有声,而声有音,肝声呼,音应角,调而直,音声相应则无病,角乱则病在肝;心声笑,音应征,和而长,音声相应则无病,征乱则病在心,脾声歌,音应宫,大而和,音声相应则无病,宫乱则病在脾;肺声哭,音应商,轻而劲,音声相应则无病,商乱则病在肺;肾声呻,音应羽,沉而深,音声相应则无病,羽乱则病在肾。』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灵枢》云:『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悗音闷)。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袁氏曰:『问其所欲五味中偏嗜偏多食之物,则知脏气有偏胜偏绝之候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诊寸口,即第一难之义。王氏脉法赞曰:『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权,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常经,不失铢钱,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脉一周身,旋复寸口,虚实见焉。』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以外知之望闻,以内知之问切也。神,微妙也。圣,通明也。

- 难经《针灸大成》
- 难火兰《证类本草》
- 难经《古今医统大全》
- 难产子宫坠出户外半月不收(治奇)《孙文垣医案》
- 难经补泻《针灸大成》
- 难产者,何。《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 难经沉汗而浮下《此事难知》
- 难产有五因《胎产心法》
- 难经针法《中医刺灸》
- 难产由于妊孕房事不谨《女科经纶》
- 难经仲景合而为一《此事难知》
- 难产由于恐惧气结《女科经纶》
- 难溃《伤科汇纂》
- 难产由于胞中败血壅滞《女科经纶》
- 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一有机磷酸酯类《药理学》
- 难产由于胞破血干《女科经纶》
- 难乳《中医词典》
- 难产由于安逸气滞《女科经纶》
- 难乳《中医词典》
- 难产调护(俱是临盆七日内诸事)《胎产指南》
- 难乳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难产缩胎法《女科切要》
- 难乳候《诸病源候论》
- 难产缩胎法《医学纲目》
- 难乳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难产三四日不下者《奇效简便良方》
- 难生《女科百问》
- 难产三合济生汤《仁术便览》
- 难于末治《友渔斋医话》
- 难产七因《胎产指南》
- 难治死证《医宗金鉴》
《针灸大成》
- 明·杨继洲著 后中十八届陈永诸谨制。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五运主病歌(医经小学)
- 六气为病歌
- 百穴法歌(神应经)
- 十二经脉歌(聚英)
- 玉龙歌(杨氏注解)
- 胜玉歌(杨氏)
- 杂病穴法歌(医学入门)
- 杂病十一穴歌(聚英)
-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乾坤生意)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 四总穴歌
- 肘后歌(聚英)
- 回阳九针歌
- 针内障秘歌(杨氏)
- 针内障要歌
- 补泻雪心歌(聚英)
- 行针总要歌
- 行针指要歌
- 刺法启玄歌(六言)
- 针法歌
- 策
- 卷四
- 背部俞穴歌(医统)
- 腹部中穴歌
- 中指取寸
- 素问九针论
- 内经补泻
- 难经补泻
- 神应经补泻
- 南丰李氏补泻
- 四明高氏补泻
- 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 生成数(聚英)
-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
- 禁针穴歌
- 禁灸穴歌
- 太乙歌
- 尻神禁忌
- 人神禁忌
- 卷五
- 十二经井穴(杨氏)
- 井荥俞原经合歌(医经小学)
-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 十二经纳干支歌
- 流注图
- 论子午流注法(徐氏)
- 流注开阖(医学入门)
- 流注时日
- 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聚英)
-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
- 十二經之原歌
- 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经(杨氏)
- 九宮歌
- 八法歌
- 八法交会八脉
- 八法交会歌
- 八法交会八穴歌
- 八脉配八卦歌
- 八穴配合歌
- 刺法启玄歌(五言)
- 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
- 八法逐日干支歌
- 八法临时干支歌
- 推定六十甲子日时穴开图例
- 八脉图并治症穴
- 八法手诀歌(聚英)
- 卷六
- 五脏六腑
- 十四经脉长短尺寸
- 脏腑十二经穴起止歌
-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太阴脾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太阳经穴主治
-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 足太阳膀胱经考正穴法
- 睛明(一名泪孔):
- 攒竹(一名始光,一名员柱,一名光明):
- 眉冲:
- 曲差:
- 五处:
- 承光:
- 通天:
- 络却(一名强阳、一名脑盖):
- 玉枕:
- 天柱:
- 大杼:
- 风门(一名热府):
- 肺俞:
- 厥阴俞(一名厥俞):
- 心俞:
- 督俞:
- 膈俞:
- 肝俞:
- 胆俞:
- 脾俞:
- 胃俞:
- 三焦俞:
- 肾俞:
- 气海俞:
- 大肠俞:
- 关元俞:
- 小肠俞:
- 膀胱俞:
- 中膂俞(一名脊内俞):
- 白环俞:
- 上髎:
- 次髎:
- 中髎:
- 下髎:
- 会阳(一名利机):
- 附分:
- 魄户:
- 膏肓俞:
- 神堂:
- 譩嘻:
- 膈关:
- 魂门:
- 阳纲:
- 意舍:
- 胃仓:
- 肓门:
- 志室:
- 胞肓:
- 秩边:
-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阴关,一名皮部):
- 殷门:
- 浮郄:
- 委阳:
- 委中(一名血郄):
- 合阳:
- 承筋(一名腨肠,一名直肠):
- 承山(一名鱼腹,一名肉柱,一名肠山):
- 飞扬(一名厥阳):
- 附阳:
- 昆仑:
- 仆参(一名安邪):
- 申脉(即阳蹻):
- 金门(一名梁关):
- 京骨:
- 束骨:
- 通谷:
- 至阴:
- 足少阴肾经
- 卷七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肝经
- 任脉
- 任脉经穴歌
- 任脉经考正穴法
- 督脉
- 督脉经穴歌
- 督脉经考正穴法
- 督任要穴(杨氏)
- 奇经八脉歌(医经小学)
- 奇经八脉(节要)
- 十五络脉歌(医经小学)
- 十五络脉穴辨(医统)
- 十五络脉(节要)
- 十二经筋(节要)
- 五脏募穴(聚英)
- 八会
- 看部取穴
- 治病要穴(医学入门)
- 经外奇穴(杨氏)
- 穴同名异类(聚英)
- 卷八
- 穴法(神应经)
- 诸风门
- 伤寒门
- 痰喘咳嗽门
- 诸般积聚门
- 腹痛胀满门
- 心脾胃门
- 心邪癫狂门
- 霍乱门
- 疟疾门
- 肿胀门(附:红疸黄疸)
- 汗门
- 痹厥门
- 肠痔大便门
- 阴疝小便门
- 头面门
- 咽喉门
- 耳目门
- 鼻口门
- 胸背胁门
- 手足腰腋门
- 妇人门
- 小儿门
- 疮毒门
- 续增治法
- 卷九
- 治症总要(杨氏)
- 东垣针法(聚英)
- 名医治法(聚英)
-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 捷要灸法(医学入门)
- 崔氏取四花穴法
- 取膏肓穴法(医学入门)
- 骑竹马灸穴法
- 灸劳穴法(聚英);取肾俞法
- 取灸心气法;取灸痔漏法;灸小肠疝气穴法;灸肠风下血法
- 灸结胸伤寒法;灸阴毒结胸
- 雷火针法;蒸脐治病法
- 相天时;千金灸法;宝鉴发灸法
- 艾叶医统;艾灸补泻;艾炷大小;点艾火
- 壮数多少;灸法;炷火先后
- 灸寒热;灸疮要法;贴灸疮
- 灸疮膏法;洗灸疮;灸后调摄法
- 医案(杨氏)
- 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