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络脉(节要)

《针灸大成》书籍目录

手太阴之别络,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泻之;虚则欠呿,小便遗数,补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络,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走太阳,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实则支膈,泻之;虚则不能言,补之。

手厥阴之络,名曰内关。去掌二寸两筋间,别走少阳,循经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泻之;虚则头强,补之。

手太阳之别络,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别走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弛肘废,泻之;虚则生,小者如指痂疥,补之。

手阳明之别络,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泻之;虚则齿寒痹膈,补之。

手少阳之别络,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别走手厥阴。实则肘挛,泻之;虚则不收,补之。

足太阳之别络,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泻之;虚则鼽衄,补之。

足少阳之别络,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泻之;虚则痿躄,坐不能起,补之。

足阳明之别络,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泻之;虚则足不收,胫枯,补之。

足太阴之别络,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泻之;虚则鼓胀,补之。

足少阴之别络,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烦闷,实则闭癃,泻之;虚则腰痛,补之。

足厥阴之别络,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睪,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睪肿,卒疝,实则挺长,泻之;虚则暴痒,补之。

任脉之别络,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泻之;虚则痒搔,补之。

督脉之别络,名曰长强,侠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泻之;虚则头重高摇,补之。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泻之;虚则百节尽皆纵,补之。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针灸大成》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针灸大成》书籍目录
  1. 十五络脉(节要)《针灸大成》
  2. 十五络脉《针灸学》
  3. 十五络脉表《针灸大成》
  4. 十五络脉《针灸聚英》
  5. 十五络脉歌《针灸问对》
  6. 十五络脉《针灸素难要旨》
  7. 十五络脉歌(医经小学)《针灸大成》
  8. 十五络脉《针灸素难要旨》
  9. 十五络脉穴辨《古今医统大全》
  10. 十五络脉《医学入门》
  11. 十五络脉穴辨(医统)《针灸大成》
  12. 十五络脉《针灸易学》
  13. 十五络脉一首(出针经)《医经国小》
  14. 十五络脉《中医词典》
  15. 十五络穴《中医词典》
  16. 十五络脉《黄帝内经太素》
  17. 十五络穴歌《针灸聚英》
  18. 十五络《中医词典》
  19. 十五脉络歌《针灸大全》
  20. 十五络《中医名词词典》
  21. 十五难《难经》
  22. 十五论任督《石室秘录》
  23. 十五难《难经悬解》
  24. 十五六岁经证《竹林女科证治》
  25. 十宣《中医词典》
  26. 十五间《中医词典》
  27. 十宣《针灸学》
  28. 十五别络病刺《类经》
  29. 十宣(又名鬼城手、十指头手、十指端)《手穴手纹诊治》
  30. 十五别络《中医词典》
  31. 十宣散《外科理例》

《针灸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