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刺论
黄帝问曰:『余闻缪刺,未得其意,何谓缪刺?』
歧伯对曰:『夫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①。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②。』
①大络十五络也。②四末,谓四肢也。
帝曰:『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曰:『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①,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故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①谓病易且移。
帝曰:『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
对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①,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趾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②,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趾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③。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④。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⑤,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①关冲穴,痏,疮也。②大敦穴,两脚俱刺,故曰各一痏。③至阴,一云小指外侧。④金门。⑤商阳,一云次指内侧。
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①,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②。邪客于足阳蹻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③,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④,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惊不乐,刺如上方。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⑤,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⑥;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⑦。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①人手本节踝。②月半以前为生,月半以后为死。③冲阳。④三毛大敦穴。⑤商阳。⑥中冲。⑦络气已绝,故不刺。
凡痹往来,行无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
邪客于足阳明之络,令人鼽衄,上齿寒,刺足大趾次趾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①。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②,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③,刺足下中央之脉④,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①厉兑。②窍阴。③贲谓气贲也,一云贲膈也,谓气上走膈上。④涌泉。
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①。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②。
①一云腰俞无左右,当是下髎穴。②环跳。
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①。齿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者,立已②。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③,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④,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⑤,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①听会。②龈交。③各刺其井,左取右,右取左。④厉兑。⑤商阳。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额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足大趾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①。后刺足心②,后刺足中趾爪甲上各一痏③,后刺少商、中冲、神门,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立已。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
①隐白。②涌泉。③厉兑。

- 缪刺论《针灸大成》
- 缪刺巨刺《类经》
- 缪刺论《素问悬解》
- 缪刺《针灸甲乙经》
- 缪刺论《素问悬解》
- 缪刺《古今医统大全》
- 缪刺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 缪刺《中医词典》
- 缪氏《本草经疏》《专治麻痧初编》
- 缪刺《中医名词词典》
- 缪希雍(1566-1627年)《中医词典》
- 命门之火《中医词典》
- 缪序《脉因证治》
- 命门真火篇《外经微言》
- 缪序《叶选医衡》
- 命门余义(二十六,共六条)《景岳全书》
- 缪仲醇阴阳脏腑虚实论治《内经博议》
- 命门虚《药症忌宜》
- 摸法《中医名词词典》
- 命门图说(图缺)《医旨绪余》
- 摸法《中医词典》
- 命门提要《三指禅》
- 摸法《医宗金鉴》
- 命门说《医学三字经》
- 摸法《伤科汇纂》
- 命门说《吴医汇讲》
- 摹看手指筋纹乃医家异教说《幼科铁镜》
- 命门说《医学实在易》
- 模板《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命门说《医碥》
- 模仿言语《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针灸大成》
- 明·杨继洲著 后中十八届陈永诸谨制。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五运主病歌(医经小学)
- 六气为病歌
- 百穴法歌(神应经)
- 十二经脉歌(聚英)
- 玉龙歌(杨氏注解)
- 胜玉歌(杨氏)
- 杂病穴法歌(医学入门)
- 杂病十一穴歌(聚英)
-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乾坤生意)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 四总穴歌
- 肘后歌(聚英)
- 回阳九针歌
- 针内障秘歌(杨氏)
- 针内障要歌
- 补泻雪心歌(聚英)
- 行针总要歌
- 行针指要歌
- 刺法启玄歌(六言)
- 针法歌
- 策
- 卷四
- 背部俞穴歌(医统)
- 腹部中穴歌
- 中指取寸
- 素问九针论
- 内经补泻
- 难经补泻
- 神应经补泻
- 南丰李氏补泻
- 四明高氏补泻
- 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 生成数(聚英)
-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
- 禁针穴歌
- 禁灸穴歌
- 太乙歌
- 尻神禁忌
- 人神禁忌
- 卷五
- 十二经井穴(杨氏)
- 井荥俞原经合歌(医经小学)
-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 十二经纳干支歌
- 流注图
- 论子午流注法(徐氏)
- 流注开阖(医学入门)
- 流注时日
- 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聚英)
-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
- 十二經之原歌
- 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经(杨氏)
- 九宮歌
- 八法歌
- 八法交会八脉
- 八法交会歌
- 八法交会八穴歌
- 八脉配八卦歌
- 八穴配合歌
- 刺法启玄歌(五言)
- 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
- 八法逐日干支歌
- 八法临时干支歌
- 推定六十甲子日时穴开图例
- 八脉图并治症穴
- 八法手诀歌(聚英)
- 卷六
- 五脏六腑
- 十四经脉长短尺寸
- 脏腑十二经穴起止歌
-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太阴脾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太阳经穴主治
-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 足太阳膀胱经考正穴法
- 睛明(一名泪孔):
- 攒竹(一名始光,一名员柱,一名光明):
- 眉冲:
- 曲差:
- 五处:
- 承光:
- 通天:
- 络却(一名强阳、一名脑盖):
- 玉枕:
- 天柱:
- 大杼:
- 风门(一名热府):
- 肺俞:
- 厥阴俞(一名厥俞):
- 心俞:
- 督俞:
- 膈俞:
- 肝俞:
- 胆俞:
- 脾俞:
- 胃俞:
- 三焦俞:
- 肾俞:
- 气海俞:
- 大肠俞:
- 关元俞:
- 小肠俞:
- 膀胱俞:
- 中膂俞(一名脊内俞):
- 白环俞:
- 上髎:
- 次髎:
- 中髎:
- 下髎:
- 会阳(一名利机):
- 附分:
- 魄户:
- 膏肓俞:
- 神堂:
- 譩嘻:
- 膈关:
- 魂门:
- 阳纲:
- 意舍:
- 胃仓:
- 肓门:
- 志室:
- 胞肓:
- 秩边:
-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阴关,一名皮部):
- 殷门:
- 浮郄:
- 委阳:
- 委中(一名血郄):
- 合阳:
- 承筋(一名腨肠,一名直肠):
- 承山(一名鱼腹,一名肉柱,一名肠山):
- 飞扬(一名厥阳):
- 附阳:
- 昆仑:
- 仆参(一名安邪):
- 申脉(即阳蹻):
- 金门(一名梁关):
- 京骨:
- 束骨:
- 通谷:
- 至阴:
- 足少阴肾经
- 卷七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肝经
- 任脉
- 任脉经穴歌
- 任脉经考正穴法
- 督脉
- 督脉经穴歌
- 督脉经考正穴法
- 督任要穴(杨氏)
- 奇经八脉歌(医经小学)
- 奇经八脉(节要)
- 十五络脉歌(医经小学)
- 十五络脉穴辨(医统)
- 十五络脉(节要)
- 十二经筋(节要)
- 五脏募穴(聚英)
- 八会
- 看部取穴
- 治病要穴(医学入门)
- 经外奇穴(杨氏)
- 穴同名异类(聚英)
- 卷八
- 穴法(神应经)
- 诸风门
- 伤寒门
- 痰喘咳嗽门
- 诸般积聚门
- 腹痛胀满门
- 心脾胃门
- 心邪癫狂门
- 霍乱门
- 疟疾门
- 肿胀门(附:红疸黄疸)
- 汗门
- 痹厥门
- 肠痔大便门
- 阴疝小便门
- 头面门
- 咽喉门
- 耳目门
- 鼻口门
- 胸背胁门
- 手足腰腋门
- 妇人门
- 小儿门
- 疮毒门
- 续增治法
- 卷九
- 治症总要(杨氏)
- 东垣针法(聚英)
- 名医治法(聚英)
-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 捷要灸法(医学入门)
- 崔氏取四花穴法
- 取膏肓穴法(医学入门)
- 骑竹马灸穴法
- 灸劳穴法(聚英);取肾俞法
- 取灸心气法;取灸痔漏法;灸小肠疝气穴法;灸肠风下血法
- 灸结胸伤寒法;灸阴毒结胸
- 雷火针法;蒸脐治病法
- 相天时;千金灸法;宝鉴发灸法
- 艾叶医统;艾灸补泻;艾炷大小;点艾火
- 壮数多少;灸法;炷火先后
- 灸寒热;灸疮要法;贴灸疮
- 灸疮膏法;洗灸疮;灸后调摄法
- 医案(杨氏)
- 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