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不多灸策
问:『灸穴须按经取穴,其气易连而其病易除,然人身三百六十五络,皆归于头,头可多灸欤?灸良已,间有不发者,当用何法发之?』
尝谓:『穴之在人身也,有不一之名,而灸之在吾人也,有至一之会。盖不知其名,则昏谬无措,无以得其周身之理,不观其会,则散漫靡要,何以达其贯通之原。故名也者,所以尽乎周身之穴也,固不失之太繁;会也者,所以贯乎周身之穴也,亦不失之太简。人而知乎此焉,则执简可以御繁,观会可以得要,而按经治疾之余,尚何疾之有不愈,而不足以仁寿斯民也哉。
执事发策,而以求穴在乎按经,首阳不可多灸及所以发灸之术,下询承学,是诚究心于民瘼者。愚虽不敏,敢不掇述所闻以对。尝观吾人一身之气,周流于百骸之间,而统之则有其宗,犹化工一元之气,磅礡于乾坤之内,而会之则有其要。故仰观于天,其星辰之奠丽,不知其几也,而求其要,则惟以七宿为经,二十四曜为纬;俯察于地,其山川之流峙,不知其几也,而求其要则惟以五岳为宗,四渎为委,而其它咸弗之求也。天地且然,而况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体百形,表里相应,脉络相通,其所以生息不穷,而肖形于天地者,宁无所纲维统纪于其间耶!故三百六十五络,所以言其烦也,而非要也;十二经穴,所以言其法也,而非会也。总而会之,则人身之气有阴阳,而阴阳之运有经络,循其经而按之,则气有连属,而穴无不正,疾无不除。譬之庖丁解牛,会则其腠,通则其虚,无假斤斫之劳,而顷刻无全牛焉。何也?彼固得其要也。故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人;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惟在善灸者加之意焉耳。
自今观之,如灸风而取诸风池、百会,灸劳而取诸膏肓、百劳;灸气而取诸气海;灸水而取诸水分;欲去腹中之病,则灸三里;欲治头目之疾,则灸合谷;欲愈腰腿,则取环跳、风市;欲拯手臂,则取肩髃、曲池。其它病以人殊,治以疾异,所以得之心而应之手者,罔不昭然有经络在焉,而得之则为良医,失之则为粗工,凡以辨诸此也。至于首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人之受病固多,而吾之施灸宜别,若不察其机而多灸之,其能免夫头目旋眩、还视不明之咎乎?不审其地而并灸之,其能免夫气血滞绝、肌肉单薄之忌乎?是百脉之皆归于头,而头之不可多灸,尤按经取穴者之所当究心也。若夫灸之宜发,或发之有速而有迟,固虽系于人之强弱不同,而吾所以治之者,可不为之所耶?观东垣灸三里七壮不发,而复灸以五壮即发,秋夫灸中脘九壮不发,而渍以露水,熨以热履,焫以赤葱,即万无不发之理,以其见之《图经》《玉枢》诸书,盖班班具载可考而知者。吾能按经以求其原,而又多方以致其发,自无患乎气之不连,疾之不疗,而于灼艾之理,斯过半矣。抑愚又有说焉,按经者法也,而所以神明之者心也。苏子有言:「一人饮食起居,无异于常人,而愀然不乐,问其所苦,且不能自言,此庸医之所谓无足忧,而扁鹊、仓公之所望而惊焉者。」彼惊之者何也?病无显情,而心有默识,诚非常人思虑所能测者。今之人徒曰:「吾能按经,吾能取穴。」而不于心焉求之,譬诸刻舟而求剑,胶柱而鼓瑟,其疗人之所不能疗者,吾见亦罕矣。然则善灸者奈何?静养以虚此心,观变以运此心,旁求博采以旷此心,使吾心与造化相通,而于病之隐显,昭然无遁情焉。则由是而求孔穴之开合,由是而察气候之疾徐,由是而明呼吸补泻之宜,由是而达迎随出入之机,由是而酌从卫取气,从荣置气之要,不将从手应心,得鱼兔而忘筌蹄也哉!此又歧黄之秘术,所谓百尺竿头进一步者,不识执事以为何如?』

- 头不多灸策《针灸大成》
- 头病门《医方考》
- 头不生发《中医词典》
- 头病《备急千金要方》
- 头部《类经图翼》
- 头病《育婴家秘》
- 头部《针灸大成》
- 头扁《中医名词词典》
- 头部《针灸大成》
- 头臂生鸟鹊秘方《华佗神方》
- 头部《伤科补要》
- 头臂生鸟鹊《急救广生集》
- 头部《本草易读》
- 头孢唑啉钠皮试液的配制《基础护理学》
- 头部《古今医统大全》
- 头孢菌素类《药理学》
- 头部《医宗金鉴》
- 头孢菌素类《医院药学》
- 头部《外科大成》
- 头《针灸素难要旨》
- 头部《医门补要》
- 头《名医别录》
- 头部顶中《医宗金鉴》
- 头《奇症汇》
- 头部多发性毛囊炎《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头《外科大成》
- 头部二行左右一十四穴《针灸大全》
- 头《续名医类案》
- 头部二穴《神应经》
- 头《中医词典》
- 头部后《医宗金鉴》
《针灸大成》
- 明·杨继洲著 后中十八届陈永诸谨制。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五运主病歌(医经小学)
- 六气为病歌
- 百穴法歌(神应经)
- 十二经脉歌(聚英)
- 玉龙歌(杨氏注解)
- 胜玉歌(杨氏)
- 杂病穴法歌(医学入门)
- 杂病十一穴歌(聚英)
-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乾坤生意)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
- 四总穴歌
- 肘后歌(聚英)
- 回阳九针歌
- 针内障秘歌(杨氏)
- 针内障要歌
- 补泻雪心歌(聚英)
- 行针总要歌
- 行针指要歌
- 刺法启玄歌(六言)
- 针法歌
- 策
- 卷四
- 背部俞穴歌(医统)
- 腹部中穴歌
- 中指取寸
- 素问九针论
- 内经补泻
- 难经补泻
- 神应经补泻
- 南丰李氏补泻
- 四明高氏补泻
- 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 生成数(聚英)
- 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杨氏)
- 禁针穴歌
- 禁灸穴歌
- 太乙歌
- 尻神禁忌
- 人神禁忌
- 卷五
- 十二经井穴(杨氏)
- 井荥俞原经合歌(医经小学)
-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 十二经纳干支歌
- 流注图
- 论子午流注法(徐氏)
- 流注开阖(医学入门)
- 流注时日
- 臟腑井滎俞經合主治(聚英)
-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聚英)
- 十二經之原歌
- 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
- 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 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经(杨氏)
- 九宮歌
- 八法歌
- 八法交会八脉
- 八法交会歌
- 八法交会八穴歌
- 八脉配八卦歌
- 八穴配合歌
- 刺法启玄歌(五言)
- 八法五虎建元日时歌
- 八法逐日干支歌
- 八法临时干支歌
- 推定六十甲子日时穴开图例
- 八脉图并治症穴
- 八法手诀歌(聚英)
- 卷六
- 五脏六腑
- 十四经脉长短尺寸
- 脏腑十二经穴起止歌
-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太阴脾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足太阳经穴主治
-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 足太阳膀胱经考正穴法
- 睛明(一名泪孔):
- 攒竹(一名始光,一名员柱,一名光明):
- 眉冲:
- 曲差:
- 五处:
- 承光:
- 通天:
- 络却(一名强阳、一名脑盖):
- 玉枕:
- 天柱:
- 大杼:
- 风门(一名热府):
- 肺俞:
- 厥阴俞(一名厥俞):
- 心俞:
- 督俞:
- 膈俞:
- 肝俞:
- 胆俞:
- 脾俞:
- 胃俞:
- 三焦俞:
- 肾俞:
- 气海俞:
- 大肠俞:
- 关元俞:
- 小肠俞:
- 膀胱俞:
- 中膂俞(一名脊内俞):
- 白环俞:
- 上髎:
- 次髎:
- 中髎:
- 下髎:
- 会阳(一名利机):
- 附分:
- 魄户:
- 膏肓俞:
- 神堂:
- 譩嘻:
- 膈关:
- 魂门:
- 阳纲:
- 意舍:
- 胃仓:
- 肓门:
- 志室:
- 胞肓:
- 秩边:
-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阴关,一名皮部):
- 殷门:
- 浮郄:
- 委阳:
- 委中(一名血郄):
- 合阳:
- 承筋(一名腨肠,一名直肠):
- 承山(一名鱼腹,一名肉柱,一名肠山):
- 飞扬(一名厥阳):
- 附阳:
- 昆仑:
- 仆参(一名安邪):
- 申脉(即阳蹻):
- 金门(一名梁关):
- 京骨:
- 束骨:
- 通谷:
- 至阴:
- 足少阴肾经
- 卷七
- 手厥阴心包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厥阴肝经
- 任脉
- 任脉经穴歌
- 任脉经考正穴法
- 督脉
- 督脉经穴歌
- 督脉经考正穴法
- 督任要穴(杨氏)
- 奇经八脉歌(医经小学)
- 奇经八脉(节要)
- 十五络脉歌(医经小学)
- 十五络脉穴辨(医统)
- 十五络脉(节要)
- 十二经筋(节要)
- 五脏募穴(聚英)
- 八会
- 看部取穴
- 治病要穴(医学入门)
- 经外奇穴(杨氏)
- 穴同名异类(聚英)
- 卷八
- 穴法(神应经)
- 诸风门
- 伤寒门
- 痰喘咳嗽门
- 诸般积聚门
- 腹痛胀满门
- 心脾胃门
- 心邪癫狂门
- 霍乱门
- 疟疾门
- 肿胀门(附:红疸黄疸)
- 汗门
- 痹厥门
- 肠痔大便门
- 阴疝小便门
- 头面门
- 咽喉门
- 耳目门
- 鼻口门
- 胸背胁门
- 手足腰腋门
- 妇人门
- 小儿门
- 疮毒门
- 续增治法
- 卷九
- 治症总要(杨氏)
- 东垣针法(聚英)
- 名医治法(聚英)
-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 捷要灸法(医学入门)
- 崔氏取四花穴法
- 取膏肓穴法(医学入门)
- 骑竹马灸穴法
- 灸劳穴法(聚英);取肾俞法
- 取灸心气法;取灸痔漏法;灸小肠疝气穴法;灸肠风下血法
- 灸结胸伤寒法;灸阴毒结胸
- 雷火针法;蒸脐治病法
- 相天时;千金灸法;宝鉴发灸法
- 艾叶医统;艾灸补泻;艾炷大小;点艾火
- 壮数多少;灸法;炷火先后
- 灸寒热;灸疮要法;贴灸疮
- 灸疮膏法;洗灸疮;灸后调摄法
- 医案(杨氏)
- 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