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凡四十二穴)
经脉篇云.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商阳)循指上廉.(二间三间)出合谷两骨之间.(合谷)上入两骨之中(阳溪)循臂上廉.(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曲池)上外前廉(肘 五里臂 会)上肩出 骨之前廉.(肩 )上出于柱骨之会上.(巨骨秉风)下入缺盆(天鼎)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扶突)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地仓)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禾 )上挟鼻孔(迎香)
又云.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
气府论云手阳明脉气所发者二十二穴鼻空外廉项上各二(次注谓迎香扶突二穴也)大迎骨空各一.(大迎穴名也.)柱骨之会各一(谓天鼎二穴也) 骨之会各一.(谓肩 二穴也)肘以下至手大指次指各六俞.(谓三里阳溪合谷三间二间商阳六穴也.)
经别篇云.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 .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经筋篇云.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 结于.其支者.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 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 .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商阳(手阳明脉之所出)二间(所溜○宝鉴作所流非)三间(所注)合谷(所过)阳溪(所行)偏历(别走太阴)温溜( )下廉 上廉(抵阳之会○外台作阳明之会)三里 曲池(所入)肘 五里臂 (阳明络之会○聚英作手足太阳阳维之会.) 会(络○气府论云.手少阳之会.次注曰手阳明少阳二络气之会.聚英曰.阳维会.)肩 (跷脉之会○聚英曰.足少阳阳跷之会.)巨骨(同上)天鼎(所发)扶突(同上)禾 (同上)迎香(手足阳明之会○气府论曰.手阳明脉气所发.次注曰.谓迎香扶突.)
按千金.无 会(入肺经)发挥同.(入三焦经)外台曰.两旁四十二穴并下三单穴共四十五穴.无迎香.(入胃经)有肩 .(三焦)兑端.龈交.水沟(共督脉)甲乙经曰.兑端手阳明脉气之所发.
图(图)

-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凡四十二穴)《经穴汇解》
- 手阳明大肠经《子午流注针经》
-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共四十穴)《经络汇编》
- 手阳明大肠经《针灸聚英》
-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手及臂凡二十八穴)《金针秘传》
- 手阳明大肠经《针灸神书》
- 手阳明大肠经病《中医词典》
- 手阳明大肠经《针灸神书》
- 手阳明大肠经二十穴远近法《备急千金要方》
- 手阳明大肠经《秘传眼科龙木论》
-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分寸歌《医学集成》
- 手阳明大肠经《脉诀汇辨》
- 手阳明大肠经六穴配合四十二法《针灸神书》
- 手阳明大肠经《普济方·针灸》
- 手阳明大肠经脉歌《万病回春》
- 手阳明大肠经《中医基础理论》
- 手阳明大肠经图《经络考》
- 手阳明大肠经《中医词典》
- 手阳明大肠经图《医学指归》
- 手阳明大肠经《圣济总录》
- 手阳明大肠经穴《中医词典》
- 手阳明大肠经《中医名词词典》
- 手阳明大肠经穴《类经图翼》
- 手阳明大肠及臂.凡二十八穴《经穴汇解》
- 手阳明大肠经穴《重楼玉钥》
- 手阳明标本《中医词典》
-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针灸大成》
- 手阳明《疡医大全》
- 手阳明大肠经穴图《古今医统大全》
- 手阳明《中医词典》
- 手阳明大肠经穴图及歌括《金针秘传》
《经穴汇解》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叙
- 自序
- 凡例
- 卷之一
- 折量分寸法
- 头面部第一
- 前发际旁行凡七穴
- 头中行.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却行至风府.凡八穴.
- 头第二行直眉头.挟中行各一寸半.却行至玉枕.凡十穴.
- 头第三行直瞳子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
- 后发际旁行凡五穴
- 耳上凡八穴
- 耳后凡十二穴
- 面中行直神庭下行凡五穴
- 面第二行.直曲差下行.凡八穴.
- 面第三行直目上临泣下行凡十二穴.
- 面第四行.直本神下行.凡六穴.
- 面第五行.直头维下行.凡十二穴.
- 耳前凡八穴
- 项颈部第二(凡十九穴)
- 卷之二
- 卷之三
- 胸博第五
- 胸中行自天突下行至中庭凡七穴.
- 胸第二行.自俞府.挟璇玑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
- 胸第三行自气户挟俞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
- 胸第四行自云门挟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
- 腹部第六
- 腹中行自鸠尾.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
- 腹第二行自幽门挟巨阙两旁各半寸.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
- 腹第三行.自不容.挟幽门两旁各一寸半.下行至气冲及急脉凡二十六穴.
- 腹第四行.自期门上.直两乳.挟不容两旁.各一寸半.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
- 侧胁部第七(凡二十穴)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奇穴部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