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第三行自第二椎两旁.挟脊各三寸至二十一椎下凡二十八穴.

《经穴汇解》书籍目录

附分(甲乙)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各三寸(甲乙)陷中.(入门)正坐取之(类经

按气府论云挟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次注曰.今中诰孔穴图经.所存者.十三穴.左右共二十六.谓附分.魄户.神堂. .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十三也.类经金鉴作三寸半下皆同.

魄户(甲乙)一名魂户.(宝鉴)第三椎下两旁.各三寸.(甲乙)正坐取之上直附分.(次注)宛宛中.(明堂)

按水热穴论云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次注曰.俞旁五者.谓魄户神堂.

魂门.意舍.志室五穴.

膏肓俞(千金)第四椎下两旁各三寸.(资生)令人正坐曲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动摇.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四肋三间.灸中间.根据胛骨之里肋间空.去胛骨容侧指许.摩KT 肉之表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胸户中.(外台.作于肩中)灸两胛中.各一处.若病患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上臂令前.求取穴灸之也.求穴大较以右手从右(千翼.作左肩)肩上拄.指头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久正坐.当伸两臂者.亦可伏衣袱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骨.使相离.不尔胛骨覆穴不可得也.其穴近第五椎相准望取之(千金)

按千金翼外台胛作甲.古字通用.神应经.作第五椎下两旁.各三寸半.大全.作四柱下三分.并非大成曰.人年二旬后.方可灸此二穴.又按此穴.古书不载.千金始有此名.盖原左传医缓之语.杜预曰.心上膈下.不可属肩背也.腹中论曰.肓之原出于脐下.九针十二原篇曰.膏之原出于鸠尾肓之原出于悖 .膏肓之字.既见于此.而悖 者气海也.谢士泰删繁方.说其病形全根据左传.而为说者也.以非经穴之事.故不录于此.千金及翼方.系奇穴.不属太阳经.今时人间习熟.以肺俞呼狭肓.呼膏肓为广肓.故今举于此云.

神堂(甲乙)第五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甲乙)正坐取之.(明堂)

按次注曰.上直魄户.甲乙无膏肓穴.素问曰.挟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

次注曰.今中诰孔穴图经.所存者.十三穴.王亦不记膏肓.故不言上直膏肓.而言直魄户.张介宾.以大杼.列于此行曰.近世有膏肓一穴.亦合十五穴.然此穴自晋以前所未言.而原数则左右共二十八穴也非矣.今加膏肓为十四穴.不可考者一穴也(素问)背下挟脊旁三寸所.厌之.令病者呼 . 应手.(素问)肩 内廉挟第六椎下两旁.各三寸.(甲乙)上直神堂.(次注)陷者中.(明堂)正坐取之(资生)

按刺疟篇曰五 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王冰曰.五 俞.谓 .吴昆以为魄户.神堂. 膈关魂门之五穴.张介宾曰. 胁也.一曰旁开也.水热穴论云.五脏俞旁各五.以泻五脏之热.即此谓也.盖此五者乃五脏俞旁之穴以其旁开近.胁故曰.旁五 俞即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也.应手.入门.作指下动.原骨空论注也.

膈关(甲乙)第七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开肩取之.(甲乙)上直 .(次注)

按膈.次注.聚英.医统.作鬲.外台.发挥.开作阔.

魂门(甲乙)第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甲乙)上直鬲关.(次注)

按千金注.及聚英.吴文炳.大成.引外台云.作魂门十椎下.阳纲十一椎下.意舍九椎下.今本与甲乙同.大全作膈关七柱八魂门.非也.

阳纲(甲乙)第十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甲乙)上直魂门(次注)

按纲.明堂.作HT .入门.作刚.正字通HT 刚字之讹.资生聚英医统曰.阔肩取之.明堂曰.微俯而取之.似无谓.

意舍(甲乙)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甲乙)正坐取之.上直阳纲.(次注)

按明堂.作第九椎下.阔肩取之.非矣.

胃仓(甲乙)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甲乙)上直意舍.(次注)正坐取之.(类经

按金鉴.作十椎脱二之字.

肓门(甲乙)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三寸.入肋间.(甲乙)上直胃仓.(次注)陷中(类经

按肓金鉴作育.误.入门.载痞根穴盖指此穴.详于奇穴部.资生曰经云与鸠尾相直.

未详为何经.千金.并翼方次注.无入肋字.外台以下诸书.作叉肋甲乙.本作入肘.肓门.不可入肘.又无叉肋甲乙肘字肋之误诸书叉字入之误故改作入肋.

志室(甲乙)一名精宫.(大成)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正坐取之.(甲乙)上直肓门.(次注)

按室.入门.作堂.误.明堂作三寸半.微俯而取之.非.

胞肓(甲乙)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甲乙)上直志室.(次注)

秩边(甲乙)第二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者中.伏而取之(甲乙)上直胞肓.(次注)

按资生发挥.入门.聚英.大全医统.吴文炳.宝鉴.外台.程敬通注一说.大成并作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经穴汇解》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经穴汇解》书籍目录
  1. 背第三行自第二椎两旁.挟脊各三寸至二十一椎下凡二十八穴《经穴汇解》
  2. 背第二行自第一椎两旁挟脊各一寸半.下行至 骨下.及八 .凡四十四穴《经穴汇解》
  3. 背第一侧线《中医词典》
  4. 背第二侧线《中医词典》
  5. 背恶寒《中医词典》
  6.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歌《刺灸心法要诀》
  7. 背恶寒《伤寒捷诀》
  8. 背部主病针灸要穴歌《医宗金鉴》
  9. 背恶寒《伤寒六书》
  10. 背部中行十二穴《针灸大全》
  11. 背恶寒《伤寒六书》
  12. 背部中行(凡一十三穴)《金针秘传》
  13. 背恶寒《丹溪手镜》
  14. 背部中行《秘传眼科龙木论》
  15. 背恶寒《医效秘传》
  16. 背部证治(计一证)《外科证治全书》
  17. 背恶寒歌《伤寒百证歌》
  18. 背部俞穴歌(医统)《针灸大成》
  19. 背发七种 腰发二种《医学入门》
  20. 背部穴俞歌《古今医统大全》
  21. 背法《中医词典》
  22. 背部穴图《针灸易学》
  23. 背缝《中医词典》
  24. 背部湿痰块《医门补要》
  25. 背腹部二穴《神应经》
  26. 背部三行二十八穴《针灸大全》
  27. 背骨《中医词典》
  28. 背部二行左右四十六穴《针灸大全》
  29. 背骨《正骨心法要旨》
  30. 背部第三行(左右凡二十八穴)《金针秘传》
  31. 背骨《医宗金鉴》

《经穴汇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