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阴肝及股凡二十二穴
大敦(灵枢)一名水泉(千金)一名大顺(医学正传)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灵枢)爪甲上.与肉交者.(素问)去爪甲如韭叶.(甲乙)
按次注曰.爪甲角.非也.此穴取爪甲上.近三毛之中处是古来之说也.类经.载一说曰.
内侧为隐白.外侧为大敦.聚英.医统.从之.非也.凡井穴.灵枢.有言内外侧又有不言之.似不可混焉.甲乙.有灵枢所不言而言之者.乃古传不可废.唯此穴曰及三毛之中.又缪刺篇云.三毛上.何取外侧.千金曰.足大指聚毛中.是也.又云.石淋.灸水泉.三十壮.大敦是也.今为一名.又云.衄时痒痒.便灸足节理三毛中.十壮.剧者百壮.衄不止灸之.并治阴卵肿盖指大敦.聚英.医统.作大指缝间.非也.
行间(灵枢)足大指间也.为荥(灵枢)动脉陷者中.(甲乙)大指次指.岐骨间.上下有筋.前后有小骨尖.其穴正居陷中.(类经)
按大全.作大指外间.千金.外台.脉下有应手二字.
太冲(灵枢)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 .(灵枢)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曰.一寸五分(甲乙)动脉应手.(次注)
按甲乙.载二说.诸书从之.考之其云自行间二寸.则带本节而言.云自本节后二寸.
则除本节也.然则一寸五分之说.近是.今据灵枢.取行间穴上二寸.是矣.外台.作二寸半.类经曰在足大指本节后.行间上二寸内间.有络亘连至地五会二寸.骨罅间.动脉应手陷中.资生曰.诊太冲脉可决男子病死生.聚英.作诊病患太冲脉有无可以决死生.又注太溪曰.男子妇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张介宾.注冲阳曰.仲景所谓趺阳也.按仲景趺阳者.
非穴名.指趺上动脉.太冲.冲阳.太溪.共所谓趺阳也.
中封(灵枢)一名悬泉(千金)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摇足而得之.为经.(灵枢)斜行小脉上.(千金)贴足腕上大筋陷中.(类经)为原.(千金)
按一寸半.甲乙.千金.并翼方.外台.以下诸书.作一寸.与商丘混.今从古说.千金杂病论.次注.作一寸半.是也.摇足.甲乙以下.皆作仰足取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千金筋极篇.作内踝前.筋里.宛宛中.瘿瘤篇.作两足趺上曲尺宛宛中.千金曰.为原说既见.
蠡沟(灵枢)一名交仪(资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灵枢)陷者中.(明堂)
按诸书.作内踝上.仪.大全.作仪.千金曰.交仪.在内踝上五寸.不言蠡沟一名.故从资生.
中都(甲乙)一名中 .(千金)一名太阴.(外台)厥阴 .内踝上七寸. 中.与少阴相直.(甲乙)胫骨中.(外台)为经.(千金)
按与少阴相直.五字未详.少.恐太之误.以上二穴.取 骨中.外台.一作阴陵泉.三阴交中间.
膝关(甲乙)犊鼻下二寸.陷者中.(甲乙)
按千金.千金翼.作三寸.非.类经.聚英.宝鉴.大成.吴文炳.作犊鼻下二寸旁.千金曰.厥阴 .盖误.
曲泉(灵枢)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灵枢)大筋上.小筋下.陷者中.(甲乙)膝内屈纹头.(千金)按辅骨.内辅骨也.
阴包(甲乙)一名阴胞(大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足厥阴别走.(甲乙)陷者中.(明堂) 足取之.看膝内侧.必有槽者中.(类经)
按包.资生曰.明堂.作胞.今从徐凤为一名.别走.甲乙注曰.此处有缺.外台.类经.同.
五里(甲乙)阴廉下.去气冲三寸.阴股中.动脉(甲乙)
按千金.千金翼.作阴廉下二寸.外台.作阴廉下二寸.去气冲三寸.未知孰是.阴廉去气冲二寸.则此穴在阴廉下一寸.恐字误.冈本.以为阴股横纹中亦可疑.刺禁论曰.刺阴股下三寸.张注曰.五里穴也.
阴廉(甲乙)羊矢下.去气冲二寸.动脉中.(甲乙)阴股横纹中.(冈本)
按类经.金鉴.作羊矢下.斜里三分.直上.未详.类经.曰.羊矢在阴旁股内.约纹缝中皮肉间.有核如羊矢.入门.载羊矢穴.详于奇穴部.

- 足厥阴肝及股凡二十二穴《经穴汇解》
- 足厥阴标本《中医词典》
- 足厥阴肝经《中医名词词典》
- 足厥阴《疡医大全》
- 足厥阴肝经《圣济总录》
- 足厥阴《中医词典》
- 足厥阴肝经《中医词典》
- 足巨阳脉《中医词典》
- 足厥阴肝经《中医基础理论》
- 足巨(巨)阳脉《中医词典》
- 足厥阴肝经《普济方·针灸》
- 足胫肿痛《中医词典》
- 足厥阴肝经《脉诀汇辨》
- 足胫肿《中医词典》
- 足厥阴肝经《针灸神书》
- 足胫痛《中医词典》
- 足厥阴肝经《针灸神书》
- 足胫冷《中医词典》
- 足厥阴肝经《经穴汇解》
- 足胫胕肿《中医词典》
- 足厥阴肝经《针灸聚英》
- 足经起止图《经络汇编》
- 足厥阴肝经《子午流注针经》
- 足筋急痛《孙真人海上方》
- 足厥阴肝经(左右共二十八穴)《经络汇编》
- 足节《中医词典》
- 足厥阴肝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金针秘传》
- 足牮法《中医词典》
- 足厥阴肝经病《中医词典》
- 足茧秘方《华佗神方》
- 足厥阴肝经步穴歌《古今医统大全》
《经穴汇解》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叙
- 自序
- 凡例
- 卷之一
- 折量分寸法
- 头面部第一
- 前发际旁行凡七穴
- 头中行.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却行至风府.凡八穴.
- 头第二行直眉头.挟中行各一寸半.却行至玉枕.凡十穴.
- 头第三行直瞳子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
- 后发际旁行凡五穴
- 耳上凡八穴
- 耳后凡十二穴
- 面中行直神庭下行凡五穴
- 面第二行.直曲差下行.凡八穴.
- 面第三行直目上临泣下行凡十二穴.
- 面第四行.直本神下行.凡六穴.
- 面第五行.直头维下行.凡十二穴.
- 耳前凡八穴
- 项颈部第二(凡十九穴)
- 卷之二
- 卷之三
- 胸博第五
- 胸中行自天突下行至中庭凡七穴.
- 胸第二行.自俞府.挟璇玑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
- 胸第三行自气户挟俞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
- 胸第四行自云门挟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
- 腹部第六
- 腹中行自鸠尾.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
- 腹第二行自幽门挟巨阙两旁各半寸.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
- 腹第三行.自不容.挟幽门两旁各一寸半.下行至气冲及急脉凡二十六穴.
- 腹第四行.自期门上.直两乳.挟不容两旁.各一寸半.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
- 侧胁部第七(凡二十穴)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奇穴部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