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辨脚发背脱疽论

《疡科心得集》书籍目录

脚发背,一名足跗发。经云∶三背不宜生疮。惟足背多筋少骨,肉少皮薄,又在至阴之下,发疮疽者升发迟慢,所以为险候也。其证或由于足三阴精血亏损,或由于足三阳湿热下注而生。若初起寒热作呕,坚硬红肿,疼痛作脓者,属湿热,为可治;又或有因物搐伤,初起一粒,渐渐加大,寒热交作,日重一日,而成斯证者;亦因湿火之盛而然。必俟热退,肿势方收止而渐消,此与烂皮乳相似。掺以珍珠散,贴以白玉膏可愈。若色微赤微肿而脓清者,属精血亏损,为难治;若黑暗不肿痛,不溃脓,烦热作渴,小便淋漓者,阴败未传,恶证也,为不治。治法∶湿热下注者,先用隔蒜灸;内服活命饮,以解壅毒;次用托里消毒散;溃后服益气汤六味丸,以补精气。若色暗不痛者,着肉用桑枝灸,以行壅滞、助阳气,更用十全大补汤八味丸,以壮脾土、滋化源,多有复生者。若专治其疮,复伤生气,吾未见其生者。

脱疽者,足指生疔,重者溃而紫黑,不疼不痒,久则脱去其节,故名之。亦有患于手指者,名曰蛀节疔,重者腐去本节,轻者筋挛。此由膏粱浓味,醇酒炙 ,积毒所致;或因房术涩精,丹石补药,销烁肾水,房劳过度,气竭精枯而成。有先渴而后患者,有先患而后渴者,皆肾水亏涸,不能制火也。此证情势虽小,其恶甚大。初起如粟,黄泡一点,皮色紫暗,如煮熟红枣,黑气漫延,腐烂渐开,五指相染,甚至脚面疼如汤泼火燃,秽臭难闻,遂成五败之证(血死心败,皮死肺败,筋死肝败,肉死脾败,骨死肾败),而不可救。凡遇此证,乘其未及延散,须用隔蒜灸之,不痛者宜明灸之,庶得少杀其毒。盖用药攻,则患在偏僻之处,气血罕到,药难导达;况攻毒之剂,必先伤脾胃,反损元气,不若灸法为良也。孙真人云∶在肉则割,在指则截。毒之重者,古人原有割截之法,然每为病家之所忌,未可轻言;况证之首尾,吉凶变驳难定,岂可罔顾前虑后,而妄施之乎。至于用药之法,若色赤肿痛者,元气虚而湿热壅甚也,即用活命饮、托里散之属,以解其毒;仍速用补剂,如十全大补汤加减八味丸,则毒瓦斯不致上侵,元气不致亏损,庶可保生。如作渴者,宜滋阴降火;若色黑,不疼痛,不溃脓者,则不可救。

诸方书论脱疽,单生于足大指;而别指生者,则名敦疽。谓敦疽易治,脱疽难治,以脱疽之指属阴经也。学人宜详审之。(足大指属足太阴)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疡科心得集》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疡科心得集》书籍目录
  1. 辨脚发背脱疽论《疡科心得集》
  2. 辨瘕癖块论《疡科心得集》
  3. 辨疥疮痤痱疮论《疡科心得集》
  4. 辨夹痈米疽论《疡科心得集》
  5. 辨金井中肾水不满神光短论《眼科阐微》
  6. 辨夹食伤寒《幼科铁镜》
  7. 辨筋骨四肢《内外伤辨》
  8. 辨霍乱吐利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9. 辨禁忌《白喉条辨》
  10.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医宗金鉴》
  11. 辨经络《白喉条辨》
  12.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13. 辨经络部位《中医外科学》
  14. 辨黄咫旭乃室膈气危症宜用缓治法果验《寓意草》
  15. 辨经色《妇人规》
  16. 辨黄长人伤寒疑难危证治验并详诲门人《寓意草》
  17. 辨惊风之误论《儿科醒》
  18. 辨黄起潜曙修时气伤寒治各不同《寓意草》
  19. 辨惊有痰盛风盛热盛《幼科铁镜》
  20. 辨黄鸿轩臂生痈疖之证并治验《寓意草》
  21. 辨井疽心漏论《疡科心得集》
  22. 辨坏病脉证并治篇《医宗金鉴》
  23. 辨颈痈锁喉痈论《疡科心得集》
  24. 辨滑脉所统有一《诊脉三十二辨》
  25. 辨景岳混瘟温为伤寒之误《温病正宗》
  26. 辨虎口指脉纹诀《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27. 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医宗金鉴》
  28. 辨虎口纹《明医指掌》
  29. 辨痉湿暍脉证《伤寒论》
  30. 辨候胃气脉法《诊脉三十二辨》
  31. 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疡科心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