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香
辛温,无毒。菜部移此。濒湖《纲目》芳草部有兰草,菜部有兰香,名曰罗勒,种类不同,因考正之。按∶兰有三种∶一种曰兰草,其气浓浊,即今之有头草也。一种曰兰香,植之庭砌,二十步内即闻香,俗名香草,以子能去目翳,故又名翳子草。一种名罗勒,茎叶较兰香稍粗大,形虽极类,而气荤浊,以嫩时可食,仅入菜部,不堪入药。
《本经》利水道,杀虫毒,辟不祥。久服益气,轻身不老,通神明。
发明 兰气芳香,能辟疫毒恶气。楚人以之为佩。又能辟汗湿之气,故又名辟汗香。入手足太阴、阳明,力能调中消食,去恶气,治 呕。脾瘅口中时时溢出甜水者,非此不除。
按∶兰性芳香辛温,专走气道,故能利水调肝和脾,其功倍于藿香。善调呕逆,散积久陈郁之气。《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行其津气,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发也。
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东垣治消渴生津,饮用兰叶,盖本于此。又治牙痛、口臭,有神功丸亦用兰香。云∶如无,以藿香代之。近世误认以幽兰为兰香者,大可喷饭。观《本经》利水,杀虫毒,辟不祥之治,岂幽兰能之乎。古方治疠风,兰香散取其散肺胃中之湿热、虫毒也。《普济方》治反胃,兰香和甘蔗汁服之。钱氏治小儿鼻疳、赤烂,兰叶烧灰二钱、铜绿半钱、轻粉二钱,为末,日敷三次即愈。子治目翳及尘物入目,以三五颗内目中,少顷其子湿胀与物俱出。又主暴得赤眼,后生翳膜,用兰香子一粒入 内,闭目少顷连膜俱出。盖此子得湿即胀,故能染惹眵泪浮膜尔,然目中不可着一尘,而此可内三五颗亦不妨碍。又小儿食肥甘口臭齿黑,名曰崩砂。渐至龈烂,名曰溃槽。又或出血,名曰息露。重则齿落名曰腐根。用兰香子末、轻粉各一钱,密陀僧 赤,醋淬,研末,半两和匀,每以少许敷齿及龈上,内服甘露饮立效。时珍曰∶兰香须三月枣叶生时种之乃生,否则不生。
常以鱼腥水、泥沟水、冷泥水浇之则香而茂,不宜粪水,着粪则萎。其子大如蚤而褐色不光,七月收之,种时妨蚁,湿则有脂浮胀,须以桴炭末掩之。

- 兰香《本经逢原》
- 兰室誓戒《杂病治例》
- 兰香散《小儿药证直诀》
- 兰室集·医家十要《杂病治例》
- 兰香散《小儿药证直诀》
- 兰茹《神农本草经》
- 兰叶《雷公炮制药性解》
- 兰如弟鬼病治效《仿寓意草》
- 兰叶《本草蒙筌》
- 兰门《中医词典》
- 兰叶《顾松园医镜》
- 兰茂《中医词典》
- 兰州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兰江赋(杨氏书)《针灸大成》
- 岚瘴《张聿青医案》
- 兰花双叶草《滇南本草》
- 拦江赋《针灸聚英》
- 兰花茶《茶饮保健》
- 阑门《气功外气疗法》
- 兰花草《滇南本草》
- 阑门《中医词典》
- 兰花参《滇南本草》
- 阑尾《针灸学》
- 兰膏《饮膳正要》
- 阑尾《组织学与胚胎学》
- 兰草汤《医述》
- 阑尾歌诀《人体解剖学歌诀》
- 兰草《本草乘雅半偈》
- 阑尾系膜《人体解剖学》
- 兰草《名医别录》
- 阑尾穴《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