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胶
甘微咸温无毒。河南者味甘温为上,泊上者味咸辛为下。又生取成对者力胜,解下单角力薄。凡角大而毛色淡白者即为麋角,能补阳中之阴。熬胶法,取角寸截,用长流水浸三日,刮净,入黄蜡煮三日夜,干即添水,三日夜足,去角取汁,重煎,滴水不化,胶成切片,阴干,不可日晒,晒则融化成水矣。今市者多以黄明胶加楮实伪充,不可不察。取嫩角寸截置小坛中,酒水相和,盆盖泥封,糠火煨三伏时,捣细如霜,名鹿角霜。
《本经》主伤中劳绝,腰痛羸瘦,补中益气力,妇人血闭,无子,止痛安胎,久服轻身延年。
发明 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熬胶则益阳补肾,强精活血。总不出通督脉补命门之用。但胶力稍缓,不能如茸之力峻耳。互参二条经旨乃知茸有交通阳维之功,胶有缘合冲任之用。然非助桂以通其阳,不能除寒热惊痫。非龟鹿二胶并用,不能达任而治羸瘦、腰痛。非辅当归、地黄,不能引入冲脉而治妇人血闭、胎漏。至若胶治伤中绝劳,即茸主漏下恶血也。胶之补中益气力,即茸之益气强志也。胶之轻身延年,即茸之生齿不老也。历考《别录》、《外台》、《千金》等方,散血解毒居多,非如近世专一温补为务,殊失圣贤一脉相传之义。鹿角霜治火不生土,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胃反呕逆之疾,取温中而不粘滞也。古方多制应用。今人每以煎过胶者代充,其胶既去服之何益。生角镑尖屑,消乳痈肿毒。灰行崩中积血。鹿骨安胎下气,作酒主内虚,续绝伤,补骨除风,《千金》鹿骨丹用之。

- 鹿角胶《本经逢原》
- 鹿角胶《顾松园医镜》
- 鹿角胶《本草崇原》
- 鹿角胶《医学入门》
- 鹿角胶《本草择要纲目》
- 鹿角胶《本草易读》
- 鹿角胶《药鉴》
- 鹿角胶《玉楸药解》
- 鹿角胶丸《冯氏锦囊秘录》
- 鹿角胶《雷公炮炙论》
- 鹿角胶粥《保健药膳》
- 鹿角菜《得配本草》
- 鹿角酒《饮膳正要》
- 鹿角菜《证类本草》
- 鹿角酒《食疗方》
- 鹿角菜《医学入门》
- 鹿角散《备急千金要方》
- 鹿角菜《饮食须知》
- 鹿角散《备急千金要方》
- 鹿角菜《食疗本草》
- 鹿角散《备急千金要方》
- 鹿角菜《本草纲目》
- 鹿角散《冯氏锦囊秘录》
- 鹿角(附、鹿角胶、鹿角霜)《中药学》
- 鹿角散《妇人大全良方》
- 鹿角《药性切用》
- 鹿角霜《本草易读》
- 鹿角《本草撮要》
- 鹿角霜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鹿角《本草害利》
- 鹿角桃花粉方二首《外台秘要》
《本经逢原》
- 作者:张璐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17-1700年
- 小引
- 卷一
- 水部
- 火部
- 土部
- 金部
- 石部
- 卤石部
- 山草部
- 卷二
- 芳草部
- 隰草部
- 菊
- 艾
- 茵陈蒿
- 青蒿
- 茺蔚
- 薇衔
- 夏枯草
- 刘寄奴
- 旋复花
- 青葙
- 红蓝花
- 胭脂
- 大蓟、小蓟
- 续断
- 漏芦
- 苎麻、黄麻
- 胡芦巴
- 恶实
- 苍耳
- 天名精
- 鹤虱
- 箬
- 芦根
- 甘蕉
- 荷
- 麻黄
- 木贼
- 石龙刍
- 灯心草
- 生地黄
- 干地黄
- 熟地黄
- 牛膝
- 紫菀
- 麦门冬
- 萱草
- 淡竹叶
- 冬葵子
- 蜀葵
- 秋葵子
- 龙葵
- 酸浆
- 败酱草
- 款冬花
- 鼠曲草
- 决明子
- 地肤子
- 瞿麦
- 王不留行
- 葶苈
- 车前子
- 马鞭草
- 光明草
- 鳢肠草
- 连翘
- 陆英
- 蓝实
- 青黛
- 蓼子
- 蓄
- 白蒺藜
- 沙苑蒺藜
- 谷精草
- 海金沙
- 地椒
- 半边莲
- 地丁
- 见肿消
- 毒草部
- 蔓草部
- 水草部
- 石草部
- 苔草部
- 卷三
- 谷部
- 菜部
- 果部
- 水果部
- 味部
- 香木部
- 乔木部
- 灌木部
- 寓木部
- 苞木部
- 藏器部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