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
其嫩者曰白姜
辛热无毒。或生用,或炮黑用。炮法,浓切,铁铫内烈火烧,勿频动,俟铫面火然略 以水急挑数转,入坛中勿泄气,俟冷,则里外通黑,而性不烈也。
《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 下痢,生者尤良。
发明 干姜禀阳气之正,虽烈无毒,其味本辛,炮之则苦,专散虚火。用治里寒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守也。生者,能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寒气,腹中冷痛,霍乱胀满,皮肤间结气,止呕逆,治感寒腹痛,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理中汤用之,以其温脾也。四逆汤用之,以其回阳也。生则逐寒邪而发表,胸满咳逆上气,出汗风湿痹宜之。炮则除胃冷而守中,温中止血,肠 下利宜之。曷观小青龙、四逆等方并用生者,甘草干姜汤独用炮者;其理中丸中虽不言炮,在温中例治不妨随缓急裁用。然亦不可过多,多用则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也。少用则收摄虚阳,温以顺之,是少火生气也。同五味子以温肺,同人参以温胃,同甘草以温经。凡血虚发热,产后大热须炮黑用之。有血脱色白、夭然不泽,脉濡者,宜干姜之辛温以益血,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又入肺利气,入肾燥湿,入肝引血药生血,于亡血家有破宿生新,阳生阴长之义。如过用凉药,血不止,脉反紧,疾者乃阳亏阴无所附,加用炮姜、炙甘草可也。阴虚有热、血热妄行者勿用,以其散气走血也。
- 干姜《本经逢原》
- 干姜《本草求真》
- 干姜《本草从新》
- 干姜《顾松园医镜》
- 干姜《得配本草》
- 干姜《证类本草》
- 干姜《中药学》
- 干姜《医学入门》
- 干姜《本草思辨录》
- 干姜《本草易读》
- 干姜《本草崇原》
- 干姜《汤液本草》
- 干姜《本草便读》
- 干姜《吴普本草》
- 干姜《本草经解》
- 干姜《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干姜《本草经解》
- 干姜《新修本草》
- 干姜《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干姜《本草经集注》
- 干姜《名医别录》
- 干姜《饮膳正要》
- 干姜《本草分经》
- 干姜《中药炮制》
- 干姜《本草分经》
- 干姜《长沙药解》
- 干姜《本草择要纲目》
- 干姜《药笼小品》
- 干姜《本草害利》
- 干姜《千金翼方》
- 干姜《本草害利》
《本经逢原》
- 作者:张璐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17-1700年
- 小引
- 卷一
- 水部
- 火部
- 土部
- 金部
- 石部
- 卤石部
- 山草部
- 卷二
- 芳草部
- 隰草部
- 菊
- 艾
- 茵陈蒿
- 青蒿
- 茺蔚
- 薇衔
- 夏枯草
- 刘寄奴
- 旋复花
- 青葙
- 红蓝花
- 胭脂
- 大蓟、小蓟
- 续断
- 漏芦
- 苎麻、黄麻
- 胡芦巴
- 恶实
- 苍耳
- 天名精
- 鹤虱
- 箬
- 芦根
- 甘蕉
- 荷
- 麻黄
- 木贼
- 石龙刍
- 灯心草
- 生地黄
- 干地黄
- 熟地黄
- 牛膝
- 紫菀
- 麦门冬
- 萱草
- 淡竹叶
- 冬葵子
- 蜀葵
- 秋葵子
- 龙葵
- 酸浆
- 败酱草
- 款冬花
- 鼠曲草
- 决明子
- 地肤子
- 瞿麦
- 王不留行
- 葶苈
- 车前子
- 马鞭草
- 光明草
- 鳢肠草
- 连翘
- 陆英
- 蓝实
- 青黛
- 蓼子
- 蓄
- 白蒺藜
- 沙苑蒺藜
- 谷精草
- 海金沙
- 地椒
- 半边莲
- 地丁
- 见肿消
- 毒草部
- 蔓草部
- 水草部
- 石草部
- 苔草部
- 卷三
- 谷部
- 菜部
- 果部
- 水果部
- 味部
- 香木部
- 乔木部
- 灌木部
- 寓木部
- 苞木部
- 藏器部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