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酸平无毒。
《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青黑痣、蚀恶肉。
发明 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得木之全气,故其味最酸。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胆液,故食则津生,类相感应也。所主之病,皆取酸收之义。梅之种类最多,惟榔梅最胜。相传是真武折梅枝插榔树株而誓曰,吾道若成,花开果实。其种从均州太和山来,榔即榆树中之一种,其梅如杏而松脆异常,故近世谓之消梅。食之开胃生津,清神安睡,乃榔之本性也。《本经》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皆指陈藏者而言。若青梅则凝涩滞气,决非偏枯不仁者所宜。凡谷食菜果皆尔,不独青梅为然。乌梅酸收益津开胃,同建茶、干姜治休息痢,能敛肺涩肠,止呕敛汗,定喘安蛔。仲景治蛔厥乌梅丸用之,虫得酸即止,用丸不用汤者,欲留有形之物入于虫口也。今治血痢必用之,中风惊痰喉痹肿痛,痰厥僵仆,牙关紧闭者,取乌梅擦牙龈即开。血痢不止,以乌梅烧存性,米汤服之渐止。恶疮 肉亦烧灰研敷,恶肉自消,此即《本经》去死肌恶肉之验。又《丹方》治女人脚上鸡眼,乌梅肉饭上蒸烂,和米醋研如糊,涂上一宿即去。白梅咸酸,主中风牙关紧闭,擦牙根涎出即开。去 肉方多用之,竹木针刺在肉中者,嚼敷即出。梅核仁明日益气,除烦热,能治妇人子脏中风气积滞,《千金》承泽丸用之。梅叶煮汁治休息痢及干霍乱效。以之渍水洗葛则不脆。洗夏衣生霉点即去有验。

- 梅《本经逢原》
- 梅《本草纲目》
- 梅《得配本草》
- 眉心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 梅安德《中医词典》
- 眉心疽《外科心法要诀》
- 梅彪《中医词典》
- 眉心疽《医宗金鉴》
- 梅崇献《中医词典》
- 眉心疽《中医词典》
- 梅疮《续名医类案》
- 眉心疔《中医词典》
- 梅疮《外科大成》
- 眉先兆——眉相学《中医疾病预测》
- 梅疮擦药方《冯氏锦囊秘录》
- 眉头《中医词典》
- 梅疮膏药方《冯氏锦囊秘录》
- 眉痛《医学纲目》
- 梅疮结毒论治《类证治裁》
- 眉上生疮《奇效简便良方》
- 梅疮神效丸《冯氏锦囊秘录》
- 眉髯髭发统论《圣济总录》
- 梅得元《中医词典》
- 眉目间痛《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梅毒《皮肤性病学》
- 眉毛稀疏秘方《华佗神方》
- 梅毒《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眉毛脱落《女科切要》
- 梅毒《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眉毛特别浓黑《常见病自测》
- 梅毒《张聿青医案》
《本经逢原》
- 作者:张璐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17-1700年
- 小引
- 卷一
- 水部
- 火部
- 土部
- 金部
- 石部
- 卤石部
- 山草部
- 卷二
- 芳草部
- 隰草部
- 菊
- 艾
- 茵陈蒿
- 青蒿
- 茺蔚
- 薇衔
- 夏枯草
- 刘寄奴
- 旋复花
- 青葙
- 红蓝花
- 胭脂
- 大蓟、小蓟
- 续断
- 漏芦
- 苎麻、黄麻
- 胡芦巴
- 恶实
- 苍耳
- 天名精
- 鹤虱
- 箬
- 芦根
- 甘蕉
- 荷
- 麻黄
- 木贼
- 石龙刍
- 灯心草
- 生地黄
- 干地黄
- 熟地黄
- 牛膝
- 紫菀
- 麦门冬
- 萱草
- 淡竹叶
- 冬葵子
- 蜀葵
- 秋葵子
- 龙葵
- 酸浆
- 败酱草
- 款冬花
- 鼠曲草
- 决明子
- 地肤子
- 瞿麦
- 王不留行
- 葶苈
- 车前子
- 马鞭草
- 光明草
- 鳢肠草
- 连翘
- 陆英
- 蓝实
- 青黛
- 蓼子
- 蓄
- 白蒺藜
- 沙苑蒺藜
- 谷精草
- 海金沙
- 地椒
- 半边莲
- 地丁
- 见肿消
- 毒草部
- 蔓草部
- 水草部
- 石草部
- 苔草部
- 卷三
- 谷部
- 菜部
- 果部
- 水果部
- 味部
- 香木部
- 乔木部
- 灌木部
- 寓木部
- 苞木部
- 藏器部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