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虚损病类钩沉》书籍目录

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中所立黄芪建中汤等条是对“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理论的最初应用;但仲景未能对经言之深意系统论述。李东垣《脾胃论》:“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甘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剂泻胃土尔,今立补中益气汤。”可谓对“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的继承和发扬,曾一度被后世医家奉为辨治虚损之圭皋,至今仍然有极大地临床指导意义。

自李杲甘温能除大热之论始,后世医家对形、气的阐述可谓莫衷一是。清·喻昌《医门法律》:“《经》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气谓真气,有少火之温,以生育形体。然此火不可使之热,热则壮,壮则反耗真气也。候其火之少壮,皆在两肾间。”清·顾世澄《疡医大全》:“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故卫气温,则形分足矣。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由此则精不足者,补五脏之味也。)”清·叶天士《叶选医衡》:“阴阳应象论所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其温字亦是滋养之义,非指药也。夫形不足,乃阳虚而不充也。气者药之气也,药有气厚气薄,味厚味薄。味厚者属阴而滋精;气厚者,属阳而滋形。今以药气厚者滋阳,不兼形乎?故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虽以药温养之,亦未尝不兼乎调饮食,适起居,与澄心息虑者也。温字固具二义,然终不可视为温凉之温。”明·虞抟《医学正传》:“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温,养也,温存以养,使气自充,气充则形完矣,曰补曰温,各有其旨。局方悉以温热药佐辅,名曰温补,岂理也哉。”明·秦景明《证因脉治》:“至若后天劳损之证,则有精、血、气三者之不同,然究其实,亦惟虚寒、虚火两条。血虚有火者,人皆知之,气虚有火者,人都忽之。气虚无火者,当温补其气;气虚有火者,则补气药中须加清凉。……东垣云:虚火可补,参、芪之属。此言后天饮食劳倦,虚阳发热之火,非言先天肾虚之火也。世人皆因错解《内经》劳者温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误认温字为热,不知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但言温润和养以培元气,非言用温热之药。”

在综合各家之言基础上,任老认为:形不足者是言阳(卫阳、中阳、元阳)、气(表气、中气、真气)虚一类的虚损性疾病;温之以气是指以培元(元气)建中(中气)固卫(表气)之法治疗因阳、气虚而致虚性不足或虚性亢奋的疾病的大纲。如任老辨治虚损性发热疾病,或予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或者桂枝、玉屏风类,往往效如桴鼓。任老认为此类疾病多因外感失治、误治,致邪气内闭,久则损卫害营伤中而成。临床如见外感失于表散或长期应用抗生素,以致发热迁延日久之症,可以考虑应用“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的理论来论治。如伴有恶风畏寒、汗出或无汗、头痛、肢体酸楚,脉浮等营卫失和症状者,予桂枝汤玉屏风散,常常可获良效。如兼夹纳呆、恶心乏力肢倦,面色或青或白,头晕、头痛,脉沉弱或沉缓无力等症状。任老认为是外邪不得及时宣散,内陷中焦,一则邪气郁遏不解则生热;二则脾胃受累升降失司,气血周流不畅,邪气愈加不得宣散而身热不退。正如清·叶天士《叶选医衡》所言:“上不行,下不通,则郁矣,郁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胃居上焦下脘之间,故胃气热,热则上炎,故熏胸中而内热也。”此时,若冀苦寒以清热则谬,惟以黄芪建中汤或补中益气汤为主加减,使中气得以复健,邪气无留藏之所,才为正法。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虚损病类钩沉》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虚损病类钩沉》书籍目录
  1.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虚损病类钩沉》
  2. 《中医词典》
  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中医名词词典》
  4. 《中医名词词典》
  5.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中医词典》
  6. 邢增捷《中医词典》
  7.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此事难知》
  8. 邢伟《中医词典》
  9. 形成人格障碍的有关因素《医学心理学》
  10. 刑杖门(一则)《辨证录》
  11. 形度《中医词典》
  12. 刑伤《急救广生集》
  13. 形而上与形而下《思考中医》
  14. 腥臊气《中医词典》
  15. 形肥过期经行《中医词典》
  16. 腥臭气《中医词典》
  17. 形肥过期经行《竹林女科证治》
  18. 腥臭气《中医名词词典》
  19. 形肥经少《中医词典》
  20. 惺惺散《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21. 形肥经少《竹林女科证治》
  22. 惺惺散《仁术便览》
  23. 形肥痰热经闭《竹林女科证治》
  24. 惺惺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5. 形肥痰滞经闭《中医词典》
  26. 惺惺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7. 形肥痰滞经闭《竹林女科证治》
  28. 惺惺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9. 形寒《中医词典》
  30. 惺惺散《冯氏锦囊秘录》
  31. 形精《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