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脾病

《中医词典》n~o~p~q书籍目录

泛指脾脏各种病证。《内经》曾载述脾风、脾热、脾疟、脾咳、太阴呕吐、泄泻、脾胀、脾疸、脾痹、脾心痛、太阴腰痛、脾疝等多种病证,后世临床文献又有较多的补充。脾为后天之本,职司运化,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受水谷之精气以充养五脏及人体各部,为生化之源。前人有饮食劳倦伤脾或外邪伤脾之说,病机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阳虚衰,中气下陷,或脾失统摄等较为常见。临床上当分虚实寒热以决定治法。《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齐(即“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太平圣惠方·脾脏论》:“夫脾者,……若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气盛则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喜噫吞酸,食则呕吐,气逆,霍乱腹痛肠鸣,时自泄利,四肢沉重,常多思虑,不欲闻人声,多见饮食不足,诊其脉沉细软弱者,是脾虚之候也。”又云:“夫脾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心胸烦闷,唇焦口干,身热颊疼,体重不能转侧,语声沉而心急,咽喉痛而不利,舌本肿强,口内生疮,腹胁胀满,不得安卧,梦多见歌乐,四肢怠惰,诊其脉紧实者,是脾实之候也。”李时珍将脾病分为本病和标病。他说:“脾藏智属土,为万物之母。……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标病,身体胕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沈金鳌提示脾病治法,“务使三焦之气流转和通,则土润而升,不忧其燥。而火气不得病之,土健而运,不忧其湿,而水气亦不得病之矣”(见《杂病源流犀烛·脾病源流》)。故脾病治法虽多,但以健脾利湿、补中益气、温阳运脾、升阳摄血较为常用。选方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大建中汤、杨氏还少丸、五苓散胃苓汤实脾饮等。参见脾病各条。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词典》n~o~p~q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词典》n~o~p~q书籍目录
  1. 脾病《中医词典》
  2. 脾病《千金翼方》
  3. 脾病《审视瑶函》
  4. 脾痹《也是山人医案》
  5. 脾病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6. 脾痹《症因脉治》
  7. 脾病候《诸病源候论》
  8. 脾痹《中医词典》
  9. 脾病呕吐泄泻《医法圆通》
  10. 脾痹《圣济总录》
  11. 脾病生时须撮口《痰火点雪》
  12. 脾痹《中医名词词典》
  13. 脾不统血《中医名词词典》
  14. 脾,其华在唇四白《中医名词词典》
  15. 脾不统血《中医词典》
  16. 《组织学与胚胎学》
  17. 脾不主时《思考中医》
  18. 《人体解剖学》
  19. 脾不主时《中医词典》
  20. 《人体解剖学》
  21. 脾不主时《类经》
  22. 《古今医彻》
  23. 脾部(足太阴属脏)《笔花医镜》
  24.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5. 脾藏意《中医名词词典》
  26. 《顾松园医镜》
  27. 脾藏意《中医词典》
  28. 《普济方·针灸》
  29. 脾藏营《中医名词词典》
  30. 《证治准绳·幼科》
  31. 脾藏营《中医词典》

《中医词典》n~o~p~q